这个「化学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实验,还设计出新催化剂
它只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中等身高,稍微有点壮实的「人工化学家」罢了。
白交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每天工作近22小时,连续8天工作,谁受得了?
这个「化学家」OK的!
最近,Nature封面上就隆重介绍了他——这个「化学家」身高1.75,光在实验室里溜达,8天内就行走了2.17公里。
而且如此「超负荷工作」,效率却依然很高。在这期间,他完成了688次实验,还发现了一个新的光催化剂,用于水制氢。
不禁发出灵魂拷问:还是人吗?
它还真不是人。它只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中等身高,稍微有点壮实的「人工化学家」罢了。
虽然重,但是能带给你「安全感」
说是壮实,也就大概400公斤吧。
虽然数字上看,重是重了些,但是可以带给人足够的安全感。
你看它认真工作的样子就知道了。
称量、配比、反应、活性分析、除去密闭容器里的空气……这些基本操作通通都不在话下~
而它真正的高光时刻,就非「设计催化剂」莫属了。
光是研究者去完成,首先发现一个催化剂就需要多个维度去考量,还要经过多次实验去检验它的性质。
而这个机器人,就从10个变量维度中去设计合适催化剂,在原始配比的基础上,选择有益成分,去掉消极成分。
△气相色谱法分析催化活性
最终,8天没日没夜的工作,就确定了比初始活性高了6倍的催化剂。
△见过凌晨3点的实验室
而这是它8天内688场实验中,所制的氢气的含量。
当P10(5mg)、NaOH(6mg)、l-半胱氨酸(200mg)、Na2Si2O5(7.5mg)和5ml的水混合时,催化活性最高,制氢效果最好。
嗯!踏实稳重,是一个很好的实验伙伴。
灵活的胖子有一双灵活的手
可以看到,这个机器人下盘很稳。
那是因为机器人是安装在KUKA移动平台上,这个底座可以承载最大200公斤的有效载荷。
于是,手臂加上底座的总质量约为430公斤。出于安全考虑,机器人的运动速度被限制在了每秒前进半米。
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它的灵活性。
在工作 192 个小时当中,它总共进行了 319 次移动,完成了 6500 次仪器操作。
△实验室地图,橙色十字线就是它曾「驻足」过的地方
它是通过「激光扫描」和「触摸反馈」来进行定位的,进而在实验室里来去自如。
不光有灵活的步伐,还有灵活的手臂。
△将样品放入光解站
这只手可是了不得。它最大有效载荷是14公斤,伸长距离为820mm,是一个类似于人的尺寸和可触及的范围。
它能够对实验室里的设备进行熟练的操作。而这些,原本都是依照人为操作来设计的。
将机器人送上Nature的「团队」
那么将这个登上Nature封面的「化学家」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团队?
这项研究是利物浦大学Leverhulme功能材料设计中心,第一作者是「Benjamin Burger」博士,负责机器算法研究。
他本科就读于乌特勒支大学,2013年获得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随后专注于计算机科学,继续本校攻读硕士。
博士期间,他专注于机器人技术,包括操纵和抓取、概率机器人技术、材料优化算法和实验机器人工作。
而这其实也不是第一次AI与化学之间的碰撞。
就在上个月,一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Artificial Chemist」技术,该技术结合了人工智能(AI)和执行化学反应的自动化系统,能够加速研发和生产商用的化学材料。
对于此次研究,Benjamin Burger博士表示: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人,这是一个新的超能力团队成员,它为人类研究人员腾出了时间进行创造性思考。
那就是说,以后生化环材的朋友们都不用实验室里搬砖了,研究研究思路,分析分析结果,简单繁琐的实验都让它去做就好。
这样的「好消息」,一定要告诉我以前的同学!
结果……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这样一项研究,你怎么看?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42-2
参考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7/uol-lrb070620.phphttps://news.ncsu.edu/2020/06/artificial-chemist/
- 谷歌版Sora升级4K高清!一句话控制镜头运动,跑分叫板可灵海螺2024-12-17
- 「AI定义汽车」新拐点已至!小米孟二利:我们有三个工作需要做好2024-12-13
- 月薪1万4的ChatGPT要来了!OpenAI自曝其达博士级别,网友:我宁可聘请一个博士2024-12-16
- OpenAI附议Ilya预训练终结!“但Scaling Law还没死”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