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余凯港股敲钟!地平线开盘大涨28%市值632亿,港股年度最大科技IPO
9年出货600万片,营收同比大涨150%
杰西卡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地平线创业第9年,余凯博士成功登陆港股:
刚刚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发售定价3.99港元(约3.66元),开盘价5.12港元(约4.7元)上市即上涨,市值一度涨超17.5%,总市值高达690亿港元(约632亿元),成为港股今年最大的科技IPO。
市场表现出的热情,从上市前夕就已经有所体现:
昨天在香港暗盘交易中,地平线的股价就已经猛涨,盘中一度高达5.21港元(约4.77元),比IPO定价涨超30%;截至收盘,股价回落,每股仍有5.02港元(约4.6元)。
更早之前,地平线已经获得十多轮投资,筹集资金约超34亿美元(约240亿元人民币),D轮估值达87.1亿美元(约620亿元)。
阿里、百度都是地平线的基石投资人,四家基石投资人认购2.2亿美元(约15.67亿元)的股份。
对地平线押注和看好,既因为它背后站着余凯为代表的中国神经网络推广和实践先驱,还因为它是国内毫无争议的智能驾驶硬件方案供应商No.1,无论是技术还是出货。
更因为在端到端、大模型新技术范式革命中,地平线在量产落地前沿的探索:CVPR 2023的best paper,被广泛认为是自主端到端的开山之作。
地平线过去的重要节点和当下的业务发展,其实就是观察自动驾驶技术变革和落地路线的最直观案例。
市值623亿,地平线港股上市
就在刚刚,地平线港股上市,发售130.3亿股,开盘股价5.12港元(约4.77元),比每股3.99港元的IPO定价涨超28.3%。
上市市值530亿元,开盘暴涨17.5%,市值一度超过690亿港元(约632亿元),高于此前620亿元的估值。
昨天的暗盘交易中,市场对地平线信心十足,股价一度猛涨到5.21港元(约4.77元),比3.99港元(约3.66元)的IPO定价涨超30%;截至收盘,股价回落,每股仍有5.02港元(约4.6元)。
除了市场展现出热情,地平线在上市前还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在今年3月首次递交招股书之前,地平线已经获得十多轮投资,大约筹集资金超34亿美元(约240亿元人民币)。
在完成D轮融资后,地平线的估值高达87.1亿美元(约620亿元)。
投资方当中,有上汽、长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业内顶级OEM和供应商,也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黑石等知名投资机构。
上周披露的招股书中,列出了新增的四位基石投资人:阿里,百度,法国航运亿万富翁Rodolphe Saade的达飞集团,以及宁波政府基金。
四家基石投资人,总共认购了地平线2.2亿美元(约15.67亿元)的股份。
地平线财务表现如何?
从招股书来看,营收方面,2021年-2023年地平线的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2.3%。
今年上半年,地平线实现营收9.35亿元,同比增长151.6%。
细分地平线的收入结构:汽车解决方案是地平线营收大头,并且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今年上半年已达97.7%。
然后是利润,地平线2021年到2023年的毛利分别是3.31亿元、6.28亿元以及10.94亿元;2024年上半年的毛利达到了7.39亿元,同比增长226%。
毛利率水平较高,过去三年的毛利率为70.9%、69.3%及70.5%。
今年上半年,毛利率显著增长,达到79%。
这是由于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汽车解决方案中,授权及服务业务的收入快速增长,同时,销售成本也控制得比较好,所以毛利率增长明显。
地平线目前仍处于亏损,但已经在收窄。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2024上半年,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11.0亿元、18.9亿元、16.4亿元、8.0亿元。
过去三年,地平线的研发投入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11.44亿元,到2022年的18.8亿,再到2023年为23.66亿元。
截至今年二季度,地平线内部共有2319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到了73.1%。
对应的是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研发投入已达14.2亿元,超过了2021年全年投入,相比2023年同期增长35.3%。
截至2024年6月30日,研发团队共有1696人,占员工总数的73.1%,比去年年底增加218人。
增加的研发开支,主要是给研发人员的福利开支,大约占到60%的研发开支总额。
在现金储备方面,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04.52亿元。
地平线在做怎样的产品?
首先,用地平线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是一家“市场领先的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所以核心产品就是解决方案组合——硬件+软件的总和方案。
硬件自然是地平线的征程系列,今年最新的产品是J6,针对不同车型方案有不同型号,算力从数十TOPS到560TOPS。
而软件,同样是地平线提供全栈方案:Horizon Mono、Horizon Pilot以及Horizon SuperDrive三种,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功能。
其中Horizon Mono是主动安全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可适配第三方传感器方案,实现可支持E-NCAP (2023)及C-NCAP (2024)的五星评级的前视感知方案,具备自动紧急制动、智能大灯、自适应巡航控制等功能。
Horizon Pilot是高速NOA解决方案,除主动安全功能外,还具备实现自动上/下匝道、自动变道、高速路自动驾驶,以及自动泊车辅助等功能。
到2023年年底,已经有超过25款车型搭载,比如理想L7到L9系列,都选择了Horizon Pilot。
今年上半年,地平线推出“全场景”高阶智驾方案:Horizon SuperDrive,具备在所有城市、高速公路和停车场场景中,实现流畅和拟人化的高阶自动驾驶功能,优雅绕障、柔和制动、动态速度控制都可以做到。
智驾硬件不止地平线一家,软件算法玩家更是强者如云,地平线作为一个全栈智驾供应商,优势在哪?
余凯讲的很清楚:
我们是硬件公司里面最懂软件算法的,软件算法里面最懂硬件的,然后还是软件+硬件公司里面最懂车规的。
具体来说是地平线自研的BPU架构,现在已到第三代“纳什”,专为端到端范式而生,但能真正优化好使用好的,并不多。
比如BPU 3.0系统迭代过程中,首先针对Transformer对算力更高的要求专门做了一个VPU,可以支持更高精度的包括浮点运算,以及从FP16到FP32多种浮点数据类型的计算。
另外,从计算量占比看,有一些算子只占计算网络里5%的计算量,很少。但从计算难度和时间来看很耗时,要花整个计算网络计算时间的30%。所以地平线还会专门优化这些算子,让计算时间和计算量匹配,同时针对性做硬件加速,即特别优化的超越函数,保障系统效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软硬结合谁都会讲,但真正深入到IP架构级别的优化,通用GPU出身的玩家很难实现。
端到端自动驾驶对于硬件端的要求不仅仅是TOPS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对Transformer架构的针对性优化和支持,以及专有IP和专有算法的匹配。
这是端到端时代真正的“软硬结合”优势,也是技术革命下不可阻挡的趋势:
端到端大模型要求专用架构,专用架构又催生原生的软件算法。接下来,专用的工具、软件又会衍生出自动驾驶的生态、壁垒。
地平线推出的征程解决方案出货量已超600万套,国内最大。但“苛刻”地说,这多少能归因为前几年智能硬件“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稀缺性。
但如今玩家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多,地平线支撑起业务、市值的核心,或者说外界对地平线的价值的判断标准,已然改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汽车,同样对应的计算架构和软硬结合模式。
地平线背后,谁在指挥?
地平线的创始人、执行董事兼 CEO、首席科学家余凯,18 岁时被保送到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在慕尼黑大学读完博士。
毕业后,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西门子公司和美国NEC 研究院工作,并在这期间担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兼职教师。
余凯是最早在国内推动深度学习的先驱之一,当年正是他最早给Hinton发邮件,让整个产业甚至Hinton自己意识到深度学习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2012年,余凯在百度担任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进行深度学习、机器人、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带领团队在推进云端的人工智能发展,一直待到2015年。
也同样是在2015年,地平线正式创立。
作为创始人,同时也是公司实控人,余凯持有地平线14.85%的股份。
联合创始人兼CTO黄畅,本硕博都就读清华大学,曾经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和 NEC 美国研究院的研究员。
加入地平线前,他也在百度美国研发中心就职,并且在2013年,作为核心团队成员,参与组建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出任百度高级科学家和主任研发架构师。
2015年,黄畅加入余凯一起创立了地平线,主导地平线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处理器架构BPU(Brain Processing Unit) ,以及基于该架构的芯片、工具链、算法等相关基础技术平台的研发工作。
去年年底,大众和地平线的合资公司正式成立,取名酷睿程(CARIZON),黄畅带队加入依然任CTO,开发“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当然是奔着量产上车的目标。
还有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地平线的COO陶斐雯。共同创立地平线之前,曾在谷歌和百度任职,主要负责资本市场管理及日常财务运营。
地平线发展初期的时候,很多关键的运营大小事务都是由陶斐雯负责,包括公司的注册等等,地平线的前70名员工,就是陶斐雯招聘的。
黄畅和陶斐雯,分别持有地平线3.35%和1.45%的股份。
副总裁余轶南,也是早期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2015年就加入了地平线,是地平线的第5号员工。
在此之前,他曾经在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从事基础视觉研发工作,是百度清华联合培养博士,导师就是余凯。
余轶南参与了地平线早期的团队建设,领导团队研发,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副总裁和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
今年年中地平线被曝内部组建了一支50人左右的“具身智能”团队,负责人正是余轶南。年初地平线成立全资控股子公司 “地瓜机器人”,主要研发消费级机器人的底层计算平台,而与余轶南带领的具身智能团队主要研发具身智能软硬件,面向更远的未来。
其实这也是对地平线创业“初心”的贯彻和回归,毕竟地平线Day 1开始,全名就叫“地平线机器人科技”。
港股上市后,下一步怎么走
上市之后,地平线未来打算怎么走,招股书中也有所透露。
筹集到的资金,地平线将继续投资技术,开发基于下一代硬件的、更加先进的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通过优化算法和软件,满足市场对更高智能化程度的需求。
接着,地平线将扩大客户群体,加速全球市场布局。
利用灵活的业务模式和领先的开放平台,地平线计划吸引到更多客户,通过与全球OEM及一级供应商合作,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及欧洲市场,增强国际影响力。
地平线IPO的节点,其实就是高阶智驾技术方案快速成熟、成本门槛不断下探的转折点。
招股书援引三方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到2026年及2030年,智能驾驶渗透率分别达80.3%及96.7%。
此外,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预计将逐渐成为主流,到2030年,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驾驶自动化解决方案中所占的份额将超过60%。
也就是说,未来5年左右,传统的“非智能”汽车将会悉数退场。
高速、城市NOA,或者现在流行的“门到门”、“车位到车位”的智驾功能,标配门槛已经下探到20万元级。
所以,地平线递交招股书的节点,是智驾本身走向“铺天盖地”的安卓时刻的关键转折点。
在汽车工业革命的第一波电动化浪潮中,宁德时代也是凭着“底层支持”的必要性,和及时大批量交付的稳定性脱颖而出,成长为“万亿”级别的科技公司。
此刻的地平线,面临着高度相似的局面:智能化新浪潮走向转折点,本身业务提供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础设施,以及前期投入换来的技术、工程化优势。
宁德时代崛起,是中国汽车工业革命培养出的第一个万亿级科技巨头,也是中国智能汽车绝对领先的重要基础,为下半场智能化竞争赢得了的先发优势。
而地平线,无论是行业环境、产业链生态,还是技术、生产制造等等各方面的条件,也都成熟了。
- 本田日产计划合并!日系三强并为两大势力,三菱也有意加入2024-12-18
- 小鹏放弃激光雷达,连改款SUV的也拆掉了2024-12-18
- 特斯拉大批新车“瘫痪”:HW4.0车载硬件失灵,预约维修车主排队到明年2024-12-17
- 奔驰高管大换血!12年大中华区负责人易位,谁来直面BBA在华寒冬?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