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视觉模型开车,理想和清华叉院联手了

解决长尾难题,0.3s响应

曹原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公众号AI4Auto

大语言模型让语音助手开始“说学逗唱”的时候,另一边的大视觉模型已经发力自动驾驶了。

而且一出手,目标就是解决自动驾驶老大难的长尾问题

新自动驾驶系统DirveVLM,融合视觉语言模型VLM的视觉理解、推理能力,让自动驾驶系统能认出来道路上倒着的自行车横穿马路的牛、甚至是打手势的交警,并作出正确驾驶决策。

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个端到端系统,在英伟达Orin上就能跑,处理时间只需0.3s

清华叉院联合理想汽车出品。

DriveVLM:长尾场景也会开

先看看论文中展示DriveVLM处理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一处城市开放道路,没有明显车道线,左边是对向车辆,比较拥挤;前方有一辆三轮车,路中央还有一位交警在指挥交通。

用大视觉模型开车,理想和清华叉院联手了

DriveVLM识别出这位交警在指挥左边道路的交通情况,并且由于前面的三轮车正在缓慢行驶,系统作出“缓慢直线行驶”的决策。

并且解释道,这么做是因为需要和前方及两侧车辆保持安全距离,所以需要缓慢直行。

用大视觉模型开车,理想和清华叉院联手了

场景二,阴雨天的城市道路,车辆准备向右前方道路行驶,但这条路上有一行人骑着电动车迎面而来。

用大视觉模型开车,理想和清华叉院联手了

DriveVLM识别出电动自行车位于车辆前方道路右侧,结合车辆的前进方向,作出“车辆先减速,右转,并缓慢直行”的决策。

并给出说明,减速是为了等骑车的人通过,待其通过后车辆再右转。

用大视觉模型开车,理想和清华叉院联手了

场景三,前方道路可能发生事故,车道前方有一辆自行车倒在路上,还有交警和一位行人站在道路上。

DriveVLM判断,由于自行车阻挡了前方道路,车辆又要前行,因此要“先减速,再向右变道,并缓慢直行”的决策。

同时系统还特别解释,减速并且确保右后方没有车辆驶来时,再向右变道。

不仅如此,高速公路上偶遇过路的牛群、路的另一侧即将倒下的树木、通过只够单车通过的桥、只有两条车辙的雪路等非常规场景,DriveVLM也都能一一识别并应对。

并且,DriveVLM除了能处理这些corner case,还能提供直观的语言界面,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功能。

系统能够分析道路情况、天气条件、会影响本车前进的因素,并作出对应的驾驶决策,还能给出轨迹预测。

而这一切,除了基础的自动驾驶系统外,还离不开大模型的参与。

DriveVLM:大模型应用于行车域

实际上,DriveVLM是在传统的自动驾驶系统上,增加了大视觉语言模型(VLM)的能力。

由于VLM在视觉理解和推理方面的能力突出,所以结合该大模型能力后,DriveVLM不仅具备基本的自动驾驶能力,而且还能够理解输入的图像信息,并作出对应驾驶决策。

摄像头输入的图像序列先由视觉编码器进行处理,生成图像tokens,并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捕捉其中的重要特征,与VLM的组成部分大语言模型进行对齐。

随后,大语言模型通过思维链(chain-of-thought,CoT)进行推理,主要包含三个模块,场景描述场景分析分层规划

场景描述即输出驾驶环境的语言描述,包括天气状况时间道路类型车道状况,方便系统判断是否选择更谨慎的驾驶方式(比如在夜间或者能见度较低的时候),以及选择是否需要变道。

描述完场景后,系统则开始场景分析,主要对关键对象进行分析,即会影响车辆驾驶决策的。

关键对象的判断要素包括三个,静态属性运动状态特定行为,比如正在做手势的交警就要列为关键对象,因为这时首先要参考交警的手势而不是交规。

在分析完这三个要素后,DriveVLM将预测每个关键对象对本车的潜在影响,比如路边醉酒的行人可能走上马路,挡住前方道路。

而这就增强了传统自动驾驶系统对交通环境的判断和理解,能够更加适应不常见,特别是训练时未见过的长尾场景。

这一模块的最后,系统还会生成场景摘要,分析总结当前场景下所有关键对象和环境描述,并与驾驶路线、车辆位置和速度信息结合,给出规划提示。

最后就是分层规划模块,DriveVLM主要分三部分进行:基础行为(meta-actions)、决策描述和轨迹航点。

基础行为包括17类,包括加速、减速、左转、变道、轻微位置调整、等待等等。

决策描述则是在基础行为之上,结合场景里的关键主体(行人、红绿灯、车道等)和持续时间,给出更详细、简洁和可操作的驾驶决策。

比如在面对道路一侧有即将倒下的树木时,DriveVLM给出的决策是:立刻减速停车,在倒下的树木被清除后再继续行驶

并且在给出决策描述后,系统还可以生成相应的轨迹航路点,实现语言处理模块和空间导航的无缝集成。

不过,VLM大模型虽然能帮助系统复杂场景理解,但模型巨大、反应速度慢,这就让DriveVLM无法直接应用于自动驾驶系统这种必需实时响应和决策能力。

所以,研究团队还推出DriveVLM-Dual,可集成3D物体感知进行关键对象分析,还能把轨迹航路点连点成线,输出线性的轨迹结果,并且降低延迟。

并且,团队还特意从大型数据库中挖掘出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长尾场景,并选取关键帧进行注释,给出了规划场景理解数据集SUP-AD

最后,团队在常用的自动驾驶数据nuScenes和SUP-AD上都验证了效果。

结果显示,DriveVLM在SUP-AD上,对于场景的理解以及给出的基础行为都实现SOTA,还超过GPT-4V。

另一边在nuScenes上,DriveVLM-Dual在规划任务方面取得SOTA。

并且,团队还在英伟达Orin芯片上运行了DriveVLM-Dual,DriveVLM-Dual只需0.3s就能完成单一场景的推理,在保证推理结果的情况下,还能兼顾推理时间。

这意味着DriveVLM-Dual不仅是一个能快速响应、解决corner case的自动驾驶系统,而且还能在端侧部署,属于大模型加持下的新一代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

研究团队简介

已经进入智能驾驶第一梯队的理想汽车和大佬云集的清华叉院,联合推出了DriveVLM。

来自叉院的Xiaoyu TianJunru Gu,以及来自理想汽车的Bailin Li,对本文有同等贡献。

其中,Xiaoyu Tian是目前就读于清华叉院的博士生,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多模态学习等等。

而Bailin Li则是理想汽车静态感知部软件架构师。

他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还拥有密歇根大学机器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在2021年入职理想汽车。

本文的其他作者中,Yicheng Liu胡晨旭也来自叉院,都是博士在读,胡晨旭还是清华MARS实验室的研究助理。

△胡晨旭

Yang WangKun ZhanPeng Jia则来自理想汽车,其中Kun Zhan是理想汽车高级研发工程师,Peng Jia是AI基础设施高级总监。

作者还包括理想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郎咸朋,拥有中科大博士学位。

他曾在中国自动驾驶黄埔军校百度Apollo工作过,2018年入职理想汽车,2020年升任理想汽车副总裁,一直负责理想汽车自动驾驶业务。

本文的通讯作者是赵行,目前是清华叉院的助理教授,以及MARS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赵行拥有麻省理工博士学位,师从计算机视觉大牛Antonio Torralba。来清华大学之前曾就职于美国自动驾驶巨头之一的Waymo,担任研究科学家,在谷歌学术上被引次数达到16804次。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端到端、能理解城市道路中复杂的长尾场景的自动驾驶系统DriveVLM就此诞生。

随着AIGC产业的浪潮,大模型在车圈智能化下半场的竞争中,参与度越来越高。

从端侧来划分,应用于自动驾驶的大模型可以分为云端大模型车端大模型两类。

比如毫末智行的雪湖·海若DriveGPT、华为盘古大模型、百度文心大模型,就是部署在云端,可以在场景生成、数据标注等方面,训练和优化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在车端,现在已经成为行业标配的“BEV+Transformer”,则是主要用于优化车端系统的感知能力。

还有可以应用在车端的感知决策一体化的端到端大模型,比如特斯拉FSD V12、商汤等联合推出的UniAD,以及本文的DriveVLM。

大模型在AI行业带来的变革有目共睹,对于细分自动驾驶赛道来说,在大模型的帮助下,相信距离落地完全自动驾驶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项目主页:

https://tsinghua-mars-lab.github.io/DriveVLM/

论文传送门:

https://arxiv.org/pdf/2402.12289.pdf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