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网文大模型来了!「阅文妙笔」:我最懂网文
现场直接开启挑战
金磊 发自 天府之国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写网文,现在也要以大模型的“姿势”打开了。
这不,网络文学巨头阅文集团就打响了这么一枪:
正式发布国内首个网文大模型——阅文妙笔。
在这场发布会上,阅文集团CEO侯晓楠还直接表态:
这是国内第一个网文大模型,也将是最懂网文、最懂作家的大模型。
而这种底气也是源自阅文敢于直面现场演示的挑战。
例如对于《庆余年》这部耳熟能详的作品的解读上,若是向阅文妙笔提问“武功高手都有哪些”,它会这样回答:
从回答中不难看出,阅文妙笔是个擅长归类总结的大模型,它将《庆余年》中的高手们按照武力值高低进行排序;一眼看去,小说人物的江湖地位体系一目了然呈现在了眼前。
但同样的问题给到其它大模型,结果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首先从结果呈现上来看,它仅仅是机械式地罗列了小说人物和掌握的技能,并没有深入地做总结。
其次从真实性出发,这个大模型又开始犯“胡说八道”的毛病了,因为结果里的“张小凡”并非是《庆余年》的角色,而是《诛仙》的……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号称“最懂网文”的大模型还是有些功底在的。
但如果你认为这种问答的方式便是大模型打开网文创作的全部“姿势”,那就有些simple了。
因为阅文集团已经将大模型的能力嵌入到自家的应用端作家助手里——添加AIGC辅助创作功能,即作家助手妙笔版。
不只是你以为的辅助文字创作,给它一段写好的场景描述,“啪的一下”,作家们脑中的场景直接被画了出来!
写好的一段文字,现在也只需要一个“选中”的动作,就可以在下方生成应景的图像:
好家伙,这仿佛是把作家们“丢”进了小说里,大型现场创作啊~
不过有一说一,阅文集团此前给大众的印象并非是与前沿科技有着高强度的结合,这便不得不让人产生些许疑问:
阅文妙笔大模型的“最懂网文”,到底能懂到什么程度?
集成了大模型的作家助手妙笔版,真的直击作家们创作的痛点了吗?
……
带着种种问题,我们不妨继续深入了解。
阅文妙笔:网文,这事我最懂
老规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模型效果好不好,更多case见分晓。
巧合的是,《道诡异仙》的作者“狐尾的笔”也在本场发布会的现场。
于是乎,阅文就直接拿这部作品当样本,当着作者本尊面现场演示了起来。
对于一部小说世界观的解读,难度系数定可以说是不小的,毕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必资深读者也是需要思索、总结上一番时间。
那么大模型们的表现又会如何呢?直接上问题:
《道诡异仙》有哪些独特的世界观设定?
可以看到,阅文妙笔是能够精准将修真/现实世界、人物设定、时间设定,甚至是“心素”这般特有的设定都呈现了出来。
相较而言,另一边给出的答案就有种一本正经不知所云的感觉了。
我们换一部小说来试试:你知道《宿命之环》这本书吗?
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但结果可能并不是“你以为的你以为”。
阅文妙笔给出的答案较为精准,甚至点出了是《诡秘之主》续作。
不过到了另一位大模型“选手”这边,呈现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甚至直接定位成了一部国外作品……
除了较笼统的问题之外,对于小说细节的把握,大模型们又能到什么程度呢?
例如阅文集团副总裁黄琰便在现场提问:叶修有哪些经典的职业技能?
值得注意的事,在问这个问题前,我们并没有告知大模型叶修是哪部作品的人物。
从结果上来看,阅文妙笔精准锁定了是《全职高手》这部作品的人物,并且回答了相应问题。
但另一个大模型依旧是不知所云了。
那么如果跳出具体小说,直接对网文本身、大而泛的问题做个探讨,结果又会有什么差异化呢?
上问题:你知道小说的黄金三章应该怎么设置吗?
阅文妙笔一语中的,将小说前三章最好囊括的世界观、人设,故事期待感、节奏和代入感都总结了出来。
而另一边的答案:引言、正文和结论,很明显是所问非所答了。
再来:在长篇网文写作中需要更换大地图时,采用哪些技巧能够保持住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样的,阅文妙笔给出的答案是具有一定参考性;但另外的模型却依旧是笼统且并无大用的答案。
在几轮的“实战”之后,阅文妙笔在网文领域的专业性很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也难怪阅文集团有自信给它打上了这样的一个标签——网文百晓生。
但技术发展到现阶段,若是只停留在“know”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做到“know how”。
这或许正是阅文集团将妙笔大模型的能力集成到作家助手的原因——作为网文百晓生,不仅要“懂”,更要成为作家们的“懂秘”。
黄琰对此表示:
所有的技术都是应人的需求而生的,为了解决作家的痛点,我们在内部进行了多轮脑暴。比如在科幻网文作者天瑞说符交流过程中,天瑞说希望AI能够发展得再快些,以便作家们能够更加高效地产出。
那究竟如何真正能切中作家的痛点,“懂作家”也“懂创作”,阅文团队进行了多轮脑暴。
比如上文展示的文生图能力,能直接生成地图的功能得到了发布会现场作家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这源于阅文团队对作家创作痛点的紧密跟踪和深入了解——文生图现在很多大模型都可以实现,但是如何做出最符合作者需求的文生图功能,让作者们身临其境般地去创作,这便是“懂秘”所带来了优化。
不过文生图也还是只是作家助手妙笔版能力的一隅。
例如在世界观的设定上,若是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灵感枯竭,只需一个“问”的动作即可:
我在写一本玄幻小说,里面修炼体系是肉身,每种体系有10个修炼等级,给我生成一个一套方案,方案里面需要每个等级的名称和修炼特点。
然后作家助手妙笔版就“唰唰”地给出了可供参考的一套内容:
除了修炼境界之外,像宝物道具、妖魔异兽以及门派势力等世界观的设定上,都可以向作家助手妙笔版咨询意见。
不仅如此,对于创作新手来说,具备网文百晓生资质的“助手”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教练,将对创作内容作诊断辅导,帮助作家成长。
对于创作老手来说,作家助手妙笔版也可以是顾问一般的存在,凭借刚才我们所展示的强大知识储备能力,解决创作过程中找资料、找专家的问题。
总结来看,作家助手妙笔版可以是助手,可以是画师,亦可以是教练和顾问。
不得不说,在AIGC这波大热潮中,连写网文这件事,都越发地变得多元、有趣了起来。
那么这个大模型又是怎么炼成的呢?
就和网文小说主人公们一步步进阶、变强一样,这位“网文百晓生”也同样有着自己的修炼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阅文妙笔大模型并非是一款通用大模型,而隶属于“百模大战”中的另一面,即行业大模型。
换言之,我们可以把它类比成一位“网文系”毕业的高材生。
基于现场展示来看,阅文妙笔并非只修一门“文生文”,而是兼顾了“文生图”等多种能力;这揭示了它可能有另一个定位,即多模态大模型。
至于它的修炼之道,具体可以从两大方面来看。
首先是数据层方面,阅文集团在网文深耕20年,在富有经验的网文编辑团队和优质网文作品方面都有深厚的积淀;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注定了阅文妙笔注定是精通网文。
其次是技术研发方面,妙笔项目并非是为了赶上AIGC热潮而一蹴而就的那种,而是早在前期的底层技术上便进行了比较丰富的探索和尝试。
在与黄琰交流的过程中,他将阅文妙笔“炼”的过程,通俗易懂地描述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岗位”的过程:
对于创作这件事,定然是需要一定的领域知识。那么这个“炼”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给你好多优秀作品让你看,例如毕加索、徐悲鸿等大师的优秀作品,看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人类的行为学里面也是有这样的说法,大模型也是如此,阅文提供了很多素材让它去看,去欣赏。
第二种“炼”就涉及计算机领域的名词,即强化学习。经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大模型会被告知哪个作品比较好、为什么好;不单是基于阅文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去欣赏和学习了,更是量化性地去打分。
而后还会有个用户不断反馈的过程,就好比研究生遇到了导师,在学术、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一样。结合这数据和技术研发这两个层面,便解答了许多朋友们的疑惑——
是的,阅文妙笔并非是接入其它大模型API这种简单操作,而是阅文集团自研的一个大模型。
不过,黄琰也坦言:
其实我们的难点是在于我们也在和时间赛跑,我们需要更强的敏感性,能真正的在真实的需求和痛点上下功夫,这也是我比较秉持领域大模型,就是垂直大模型的价值。原因在于垂类大模型离场景最近,它能知道场景,也许这些场景是通用大模型使用不到的。这也是我们的命题——在细分领域上满足真实的需求,让需求和研发需求能够匹配上,如何做优先级排序?这是阅文做大模型接下来要持续面对的问题,我们要持续敏锐判断,追赶时间。
而在上述能力、技术的背后,还需解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网文,为什么需要大模型?
国内网文市场在经历二十多个年头的发展,市场格局可以说是维持在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然而自去年年底ChatGPT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AIGC大热潮,终是打破了这份持久的平静。
因为以大语言模型为主的生成式AI技术所冲击的,正是文字创作领域。
陆陆续续的,越来越多的技术直接聚焦在了如何让AI生成长篇小说、交互式共创小说这些领域。
例如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等单位的RecurrentGPT,便让ChatGPT写长篇小说成为了可能。
或许你会认为,阅文集团发布网文大模型,是因为技术对行业产生了足够的冲击,拥抱和入局成为了大趋势。
是,但也并不完全是。
其实在发布会现场,阅文集团非常坦诚地分享了在这波AIGC热潮中,作为网文从业者几次波折的心路历程:
- 第一次,极度悲观:完了,AI要取代作家了;
- 第二次,极度乐观:这东西也没有那么神,太不好用了;
- 第三次,回归均值:AI能够解决一部分创作痛点。
没错,解决作家创作痛点,才是阅文妙笔问世背后最主要的因素所在。
至于这些痛点是什么,其实在上文能力展示的过程中也有所涉及。
例如在创作科幻、学霸、历史类型作品过程中,除了文笔、情节需要引人入胜之外,“交叉”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也需要保证其准确性。
再如灵感枯竭、新人作家入门需要指导等等,都是需要作家们耗时耗力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而在阅文妙笔大模型的加持之下,解决上述痛点就转变了一个个“问”的动作而已,还是极快就能响应的那种。
但除了创作者侧之外,网文的下一阶段,IP产业链侧的痛点也是亟待解决。
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大量优秀作品无法获得改编的机会,这正是受制于IP开发产能、效率以及成本等问题的限制。
以阅文公布的数据为例:去年新增作品95万部,但进入IP改编的作品占比,还不到0.5%(小于4750部)。
而在AIGC技术的加持之下,这种效率受限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例如把AI应用于网文漫改,过去单格需要2小时左右的上色环节,现在已经能缩短到1小时以内!
又比如,AIGC能够快速把大量网文作品翻译成各国语言,大大降低了出海成本,给中国网文打开海外市场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因此,阅文妙笔大模型不仅仅是一个被发布出来的技术而已,阅文要做的,可以说是让它成为网文行业的“新基建”,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力水平。
这个“新基建”,包括更透明的信息指引和数据分析能力,包括亿级多元赛道扶持计划,包括扩大IP运营和孵化能力等,均是在作家、故事和生态上发力的表现。要服务的是创作者、是内容,更是网文的这个大生态。当然,最显眼的,还是AIGC。
就在1个月前,刚上任1个月的新CEO侯晓楠大刀阔斧地展开了阅文8年来最大一次组织升级:成立内容生态平台事业部、影视事业部、智能与平台研发事业部、企业发展事业部四大新事业部。
其中的智能与平台研发事业部,无疑成为了重中之重,正如侯晓楠当时在内部邮件所述:
阅文IP生态正处于升级提效的关键阶段,中长期业务蓝图是升级AIGC赋能原创的多模态多品类内容大平台,构建新的IP上下游一体化生态体系。
但不难看出,这可能就是这次大模型发布的缘起。
对于阅文来说,这必定是个新起点、新征程;而网文与前沿技术的交织又将如何发展,是值得期待一波了。
One More Thing:
其实在这波AIGC热潮的前期,便有不少“未来作家将被取代”的声音;甚至诸如好莱坞编剧们集体罢工拒绝给AI打工的事情还在上演着。
而作为国内网文巨头的阅文集团主动拥抱于此,是因为在它看来,AI技术仅是辅助:
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决定作品成就的,永远是人。
也就像黄琰在现场所说的那样:
网文这一专业化领域的创作核心,仍然是作家的灵感和构建。但在创作过程中,AI可以解决一些重复性、消耗性的‘体力活’,我们希望打造一款在网文领域具有深度理解力的产品,赋能作家。
或许正如妙笔生花之意,“妙笔”只是工具,“花”是产物,但归根结底决定如何“生”,还得是人。
你说呢?
- 开源Llama版o1来了,3B小模型反超80B,逆向工程复现OpenAI新Scaling Law2024-12-17
- AI音乐战火升级!三路国产大军全面对决Suno2024-12-11
- o1满血版最鲜测!这¥1500花得值吗?2024-12-06
- 谷歌邀马斯克联手做AI游戏!DeepMind版Sora是个3D游戏引擎 profile-avatar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