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AI大牛周明: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要迈过多少道坎?
世界级科学家,学着创业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年龄和资历是世界级科学家的财富。
但投身创业后,就需要直面骨感的现实。
能加班吗?能熬夜苦干吗?50岁了还能拼吗?小团队的成果和能力,与大公司同赛道有竞争力吗?
这是AI大牛周明的真实经历,也会是所有顶尖科学家转身创业后面临的共同拷问。
科研成果和功力离不开时间的积淀,但创投市场可能又程式化偏爱更年轻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在全新的技术创新周期里,还有不少陈规旧俗亟待打破。
知天命之年,周明为何出发?
周明,机器翻译、NLP、AI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
1991年就从NLP重镇哈工大拿到了博士学位,其后进入清华任职任教,并在1999年被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院长李开复挖走,后来不久成为NLP研究组负责人。直到2020年离开,周明已经是MSRA副院长多年。
周明也是当今NLP领域成就最高的华人之一。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中英翻译系统的研制者、日本最著名中日翻译产品研制者,还在2019年成为了AI语言领域最高级顶会ACL(国际计算语言协会)主席。
周明的科研技术成果,在产业界和学术界两开花。他参与带队的NLP成果,光入选ACL的论文就超过100篇,相关技术还被应用到了Windows、Office、Azure、微软小冰等世界级产品中。
学术维度看,周明在NLP领域的影响力也位居世界前列。他是过去十年来发表NLP论文最多的科学家之一。据谷歌学术最新数据,其文章被引用总量超过3.4万,H-Index 98。
所以当他投身创业,业内都感叹:
连世界级AI科学家都躬身入局了。
只是开启创业这一年,周明已到了中国人常说的“知天命”之年。
为什么而出发?
周明回答:天时地利人和,是时候了。
天时方面,2020年前后,NLP在“预训练+微调”的技术范式影响下,发展到了可以广泛落地的时期。
以BERT和GPT-3为代表的AI大模型,可以处理多种任务,并且性能表现都超越以往水平。这意味着NLP技术在处理碎片化问题上找到了可以探索的路线,生产效率也将大幅提升。
地利方面,国内企业正在经历一轮数字化转型大潮,其中蕴藏诸多AI技术落地机会。
五年前,计算机视觉等感知技术,已经帮助一些企业点出了智能化“技能”,这催生出了行业对AI技术的更多期待与需求。
而NLP驱动的认知智能,有刚需有市场,却明显供不应求。
并且大环境上,对于产学研转换、硬科技创新的鼓励前所未有,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
人和的因素,核心在于自己。
周明已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了21年,不论个人还是团队,都符合了“使命达成”的预期。
1999年初到MSRA,周明立下的心愿有一个“双一流”目标:
第一,与同事们一道努力,使研究组进入世界NLP领域一流研究组行列;
第二,与全体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同仁一起,努力促进中国乃至亚洲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而从结果上看,确实均已达成了。
也就在这个节点上,心中那缕未曾熄灭的创业之火,燃烧得愈演愈烈。
周明知道,一旦创业,就要押上过去所有的战绩、荣誉和成就,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而且相比通俗意义上的“最佳创业年纪”,他属实也不再年轻。
但他也很快从硬币另一面看到优势:
第一,AI依然是高精尖的硬科技创新前沿,NLP更是素有“皇冠上的明珠”,没有时间的积淀,也就没有技术上的洞察和积累。时间是朋友,时间是壁垒,他的经验和积淀有优势。
第二,他的履历和年龄,早已过了创业为钱为温饱的阶段,很多人到中年的压力和烦恼早已告一段落,能够更专注,只为梦想一战。
而且周明还深怀技术自信,他知道遍地大参数、大模型的喧嚣竞速里,自己如何轻舟驶过万重山。
于是周明出发,公司取名:澜舟科技。
技术路线确定:轻量化大模型。
周明解释说,尽管这两年大模型的风头极盛,但是百亿、千亿级参数带来的训练部署成本仍旧会让企业望而却步。
所以盲目求大不可取。如何兼顾卓越性能和低成本,才是NLP落地发展的可行性方向之一。
基于这样的思路,澜舟科技旗下的“孟子”很快横空出世,且一登台便是四两拨千斤。
在中文语言理解权威评测基准CLUE榜单上,“孟子”以10亿参数完成了此前百亿、千亿参数模型刷新的纪录,以创业公司身份打破了腾讯、搜狗、华为、阿里达摩院等巨头玩家轮番霸榜的格局。
而且这种智取,不仅体现在技术路线上,还体现在人力密度上。
完成如此全球纪录的改天换日,澜舟团队不过寥寥数人——拼的是密度和效率,而不是规模。
实际上,2021年1月澜舟在创新工场开始孵化时候,团队总共不过5人,除了周明自己,还有2名员工和2名实习生。
孟子模型的一鸣惊人,也让产业需求、方案和产品化更为迫切。
很快,以孟子模型作为核心技术,澜舟科技推出了“孟子认知服务引擎”,包括搜索、生成、翻译、对话等功能,还能提供针对垂直行业的SaaS产品。
目前,与传神公司合作的的“任度”机器翻译引擎,就是以孟子模型作为支撑技术,覆盖20余个垂直领域,在传神的平台上支持数以千计的翻译员。
澜舟与数说公司及子公司容徽合作的智能文案产品contentnote,同样基于孟子模型,该产品已在去年12月正式上线。
除此之外,他们还和华为云、同花顺、华夏基金等达成合作。
2021年9月,澜舟获得了北京HICOOL国际创业大赛最高奖。
澜舟公司2021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到现在,成立一年多,澜舟已经拿到了千万级的订单,科学家周明在商业上的思考,也越来越成熟了,开始得到更多人肯定。
同样很迅速,2022年2月,澜舟科技成立以来的第二轮融资到位,近亿元资金,Pre-A轮,联想创投、斯道资本共同领投和创新工场跟投。
周明解释,融资的意义就是聚集更多牛人、开拓更多领域,实现公司创办的目标:
探索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应用落地。
周明如何看待“科学家创业委屈”?
委屈吗?
作为声名卓著的世界级科学家,在创投市场中经受年龄、身体和技术壁垒的质疑。
周明一笑了之,“不委屈”,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固有认知。
而且这不是一人一事的荣辱,这是整个国家遭遇的新挑战。
周明认为,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科技互联网确实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功创业,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也带来了创新可以“快速成功”的错误认知。
商业模式创新确实可以很快,技术模式的探索在国外都成熟了,国内利用更广阔的市场、人口,拼运营效率和本土优势,能更快获得优势,取得成功。
但利弊也早已在开始时写下。这几年层出不穷的卡脖子、断供,都是吃了没有原始技术创新的亏。
周明说这样的教训获得一次就够了,现如今对于硬科技创新的推崇,背后也暗藏社会对商业模式创新快速成功的反思。
新时代里的创新创业公司,从第一天开始,就应该从技术上具有全球竞争力。
创业后见多了投资人和形形色色背景的人,周明已经习惯了被问关于“年龄”相关的一切,他可以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和顾虑,但仍然想说,我们要走硬科技的创新之路、从技术模式创新做起,那也就需要与固有认知说再见。
周明觉得,继续用2C的思路理解硬科技创新,是不可取的。
他用3个方面来解释,硬科技创业究竟有哪些不同:
第一、创业者需要有阅历。
当硬科技成为公司发展的锚定点,创始人对于技术和行业的理解程度,事关公司的发展命运。
比如张忠谋在56岁时才创办了台积电。他过去几十年在半导体行业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理解,无疑是台积电能够走上顶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创业不再纯凭商业落地、时代机遇,必须掌握领先技术才能生存下去。
此前周明提到,尽管当下国内在AI落地上具备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永恒的。
硬科技创新,还是要看对基础能力的把握,尤其是关键算法。比如在认知智能方面,目前在可解释性、知识建模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解决。
由此,创新者需要遵循“两步走”。
第一步,先把现有技术快速落地,服务于企业。从用户方面得到反馈后,解决痛点问题。先让企业在市场中存活下来,能够赚到钱。
第二步,还是要回到基础技术、核心算法开发,从而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此形成一个正向循环,逐步推进公司发展。
这也自然引出了周明的第三点见解,即技术创新不再是快速膨胀的模式,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背后需要的不光是技术人员的坚持,更需要来自市场的理解和耐心等待。
在这样的创新周期里,具备顶尖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们,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创业优势。
近几年,科学家出走创业浪潮翻涌。
如Transformer主创团队中,8人中有6人都选择创业或加入初创公司;国内AI大牛如周伯文、贾佳亚等,纷纷成立自己的创业公司。
不过周明坦言,科学家创业也有短板。
他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处理“和人有关”的事情上,科学家还需要多学习企业家的视角。
他觉得,做科研是一件“和自然作斗争”的事。考虑的事情无非是如何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更强大的算法。
但是做企业,要考虑的是技术如何才能被真正利用起来,需要顾及应用落地、成本等诸多问题。
这种长短结合的问题上,科学家周明也觉得解法明确,找更多互补的大牛进公司。他内心早已明确,不会拘泥于形式和名头,“未来如果有合适的人来,澜舟的CEO都可以让他做的。”
人因事聚,事因人成。
被李开复两次改变的人生轨迹
周明说他这半百人生,两次被开复老师改变了轨迹。
第一次在1999年,他一个清华副教授,有着中国最高学府的荣誉和教职,在开复老师的感召下放弃编制,加入那时刚刚创办、前途未卜的微软亚洲研究院。
第二次在2020年,一次活动上与开复相遇,开复问周明:你最近在忙什么?周明回答:我在想创业。开复又惊又喜:我了解你,我会无条件支持。
不过同样是科学家出身的李开复,也担心久在MSRA的周明对市场化运作方式了解不够,于是给周明提供了一个折衷的方案:
先以创新工场首席科学家身份,接触创业和市场,深入了解创业要素和步骤,再着手孵化核心团队和启动公司。
当然,了解周明,相信周明,支持周明的人不止李开复。
周明创业的消息传出后,一个来自联想创投的电话很快打了过来。
“喂,周明老师你真的创业了?我们要投。”
周明说,联想创投懂技术,懂技术的投资人不需要过多解释。
依然很快,联想创投抢下澜舟的领投。
- 最强开源CodeLLM模型深夜来袭!320亿参数,Qwen2.5-Coder新模型超越GPT-4o2024-11-12
- ¥9.99租英伟达H800!双十一算力羊毛真香,闲置卡也能挂机变现2024-11-04
- 最高精度1公里*1公里*1小时!达摩院发布气象大模型,落地大山东2024-11-07
- 时代变了!英伟达纳入道琼斯指数,英特尔被取代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