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扎堆布局,Robobus将成通往Robotaxi的最佳路径?|年度盘点
Robobus商业化的这一年,核心进展都有哪些?
过去一年,自动驾驶离我们又更近了一步。
一方面,乘用车自动驾驶领域正快速从L2级向L2+、L2++级进化。几大新势力造车继续争当行业排头兵,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也纷纷携手自动驾驶技术公司,驶上智能之路。
另一方面,行驶于公开道路的Robobus(自动驾驶巴士)则异军突起。
包括ZOOX、百度、轻舟智航等科技公司、自动驾驶技术企业,都推出了新的车型,在全球多个城市的公开道路落地了Robobus的常态化测试和运营。
可以说,2021就是Robobus商业化元年。
一直以来,Robobus和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是自动驾驶在公共交通领域最受关注的两大落地场景。
前者聚焦于多人共享的公开道路场景接驳,后者目的在于替代当前人类驾驶的出租车、网约车。
表面上看,两者各有分工,用途各有不同。但诸多迹象正在表明,两者无论在运营模式上,还是底层技术上,都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短期看,适用于公开道路的Robobus正在成为实现Robotaxi最好的切入点。长期看,Robobus和Robotaxi会逐渐走向融合。
这两个自动驾驶赛道,终将殊途同归。
风起云涌,明星企业Robobus纷纷落地
Robobus领域,玩家众多,玩法也十分多样。
既有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自主研发并运营车辆的做法,也有与车厂合作,绑定进行车辆研发和运营的路线。
在2020年12月底,亚马逊旗下的ZOOX发布了形似Robobus的无人驾驶网约车,可以搭载四人,目前已经在拉斯维加斯、旧金山、加州福斯特城、西雅图等地测试。
2021年11月末,百度和金龙联合打造的自动驾驶巴士Robobus,在重庆永川启动全面商业化运营。
更值得关注的是轻舟智航,他们在公开道路Robobus领域的商业化动作贯穿了去年全年。
从年初到年末,他们的龙舟系列Robobus先后落地深圳、武汉、北京、嘉兴、西安、重庆、无锡,在公开道路提供接驳服务。
在10月底世界物博会期间,轻舟智航还与无锡雪浪小镇未来园区联合发布全国首个公开道路5G自动驾驶网约巴士。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轻舟智航的车辆已在全球完成了10座城市的落地,车队规模超100台,成为过去一年里Robobus商业化落地进展最快的企业。
就在三天前,轻舟智航还宣布与东风悦享合作,在Sharing Bus车型的前装量产、定制开发、优化迭代等领域开展长期深度合作,共同实践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2.0模式的创新。
虽是刚刚签约,但Sharing Bus作为两方联合打造的Robobus,首批50辆车已经落地,未来还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300辆无人驾驶车的商业化运营。
后续这款车将在公开道路测试运营,主要服务武汉地铁16号线小军山地铁站到春笋智慧青年城站、春笋智慧生态城到“池中间”之间的短途通勤接驳,为沿线15个小区约5万居民提供接驳出行服务。
这类无驾驶座的小巴在中国并非首次出现,前有百度与金龙合作的阿波龙,后有文远知行和宇通集团合作的小宇2.0。只是测试运营的地点更多是在封闭园区,或者生物岛、科技岛等封闭岛屿区域。
轻舟智航跟东风合作打造的这款车,背靠国内四大汽车集团之一,凭借多年乘用车前装量产经验,剑指公开道路的落地,也让人联想起通用汽车旗下的Cruise推出的自动驾驶概念车Orin。
轨道交通+微循环,Robobus的独特场景优势
Robobus成为行业明星,背后的原因,离不开“轨道交通+微循环”这一场景优势。
当前,我国城市轨交交通事业快速发展。2012年,国内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只有17个,运营里程2286千米。
截至到2021年8月,国内已有48个开通城市轨交线路的城市,运营里程更是达到7970公里。10年间,两个数值的增幅均达到了200%以上。
在这一趋势下,长途出行靠轨道交通,已成为很多人的新习惯。但地铁站与社区、园区、商区等区域的最后3公里短途出行场景,则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场景需求。
这一场景的特点非常鲜明。
- 首先,它属于多人共享场景。解决最后3公里出行,满足的是群体需求。
- 第二,它的路线相对较短。并且人群的流动是相对统一的,而且是相对循环的。
- 第三,它并不需要很高的速度。最后3公里路途短出行,更多触达的是城市毛细血管等支干道,人们更多需要的是便捷和省心。
在这样的需求下,以满足“轨道交通+微循环”为目的的巴士,成为近两年很多城市掀起的便民服务新浪潮。
据统计,目前,已有广州、厦门、成都、苏州、武汉、合肥等城市,都在积极推广微循环巴士。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此前曾表示:
轨道交通+微循环”很可能是中国未来常见的出行方式。
而公开道路的Robobus,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实现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目标最有效的载体。
Robobus的承载人数适中,凑够一小波人就可以发车,减少等待时间。这种共享模式,极具社会效益。
由于对速度要求低,也相应降低了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的成本。稳定在20~50公里/小时之间的速度上,就可以很好地满足市民需求。而且对于人流车流密集的支干道来说,这样的速度也可以更好地确保安全性。
行车区域的相对固定,意味着算法可以针对场景的道路环境和路况特点,进行反复迭代。
比如轻舟智航在重庆打造了全国首个针对山地城市交通场景的5G无人驾驶Robobus车队,就针对陡坡、隧道、大雾等场景做了专项优化。
同时,Robobus还可以利用5G、V2X等技术,结合交通灯信息得出最佳车速,并提前做好路径规划,实现安全性和效率的最优化。
Robobus的另一大价值,在于缓解交通压力。
有研究表面,很多城市,在有了网约车以后,拥堵程度反而是提升了。尤其是城市的主干道,压力会越来越高。
采用“轨道交通+微循环”的Robobus,就可有效引导主干道交通流向微循环路网转移,从而缓解区域周边主干道上的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随着“轨道交通+微循环”的大规模普及,Robobus的成本也会降到非常低,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创新商业模式、更多增值服务的出现。
网约模式兴起,Robobus与Robotaxi走向融合
网约化,便是Robobus极具创新的商业模式之一。
网约的意义在于优化交通效率,按需分配。这种服务模式,可以很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出行需求。
随着“轨道交通+微循环”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元素,相当一部分个性需求,会变成群体需求。网约巴士,也就随之产生。
目前,人工驾驶的网约巴士在绍兴、厦门、宁海、西咸、东莞都已试点,并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
2020年底,轻舟智航便率先提出了“高峰微循环+平峰网约”的Robobus运营模式。
“高峰微循环+平峰网约”的独特性在于,高峰时段可以满足公交线网末端区域或居民集聚区市民的个性化的短途公交出行需求。
通过智能算法,将路线相近、同方向的乘客可以即时匹配,结合定点接驳、微循环线路的运营方式,为乘客带来随叫随到、省时便捷的优质服务。拼车共乘、分担费用,成本上也更加优惠。
而在平峰时段,可以作为多座网约车投入使用,解决了传统公交日常空载率高的问题,让城市的交通效率得到提高。
轻舟智航在10月份发布的全国首个公开道路5G自动驾驶网约巴士,也正式开启了网约功能的实践。市民通过“轻舟出行”小程序的网约功能,就可以预约车辆。
此前,网约功能,一直是Robobus和Robotaxi的核心差异点之一。而如今网约Robobus的到来,可以说进一步模糊了Robobus和Robotaxi之间的边界。
唯一剩下的,就是场景覆盖的问题。
事实上,Robobus和Robotaxi的场景是相通的,只不过Robotaxi覆盖的区域更大,落地的难度更高。换言之,Robobus只是一个起始点,并不是终局。
尽管Robotaxi面临的公开道路的场景路况更加复杂,但在底层技术上,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
拿轻舟智航来说,他们其实是在用Robotaxi的技术打造Robobus,其Driven-by-QCraft自动驾驶方案,是专为城市复杂交通环境而设计,一套方案可以同时应用于两类车型。
这相当于把Robotaxi的完整技术栈部署在了Robobus上,具备了很强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
轻舟智航将这种做法称为“高配低打”。以“高配低打”的方式,找到合适的 ODD(设计运营区域),可以让自动驾驶更快地落地。
这种做法,也是国外Cruise和ZOOX所采用的做法,即便目标是推出形似Robobus的产品车型,也依旧在基于Robotaxi(轿车)车型进行测试。
不管是Robobus还是Robotaxi,未来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会长期共存。
但在当前的客观技术条件下,Robobus无论在应用场景还是商业化成熟度方面,都要优于Robotaxi。面对无人车这个万亿级规模的市场,Robobus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
*本文系量子位获授权刊载,观点仅为作者所有。
- Ilya宣判后GPT-5被曝屡训屡败,一次训数月,数据要人工从头构建2024-12-22
- Sora开服被挤爆!支持中文/编剧模式/作品分享,145块就能玩2024-12-10
- 华为云又一数据中心开服:让算力像水电一样通用,青岛这步棋走对了2024-12-07
- 第一个国产中文o1来了,直接数学竞赛题伺候!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