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浩楠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如果闭眼体验无人车,会得到一个怎样的体验?
百度给出的答案是:闭着眼乘坐的体验。
而且还有惊喜:前排没有人——主驾、副驾,都没有人了。
这就是中国自动驾驶龙头百度Apollo,刚刚在技术开放日上秀出的新肌肉。
这也是完全无人驾驶的RoboTaxi,在国内的首次开放体验。
而且不是封闭场地内的开卷考试,是开放道路上投入商业运营的RoboTaxi。
更重要的是,完全无人驾驶的RoboTaxi体验,似乎只是道开胃菜。
这你受得了吗?
Apollo Moon,体验到底怎么样?
Apollo Moon,是百度Apollo无人驾驶运营车的名字。
这次开放体验的,是基于北汽极狐αT打造的Apollo Moon。
“无人车”特征一目了然,车身四周13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前三后二),形成360°感知能力。
另外,最显眼的还有车顶的环视激光雷达,以及车头牌照架下方的前向补盲激光雷达。
技术上,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图数据,可以在视觉感知基础上进行补充,最大程度避免目标漏检错检。
坐进车内,发现前排主驾副驾都没有任何安全员,而实时显示行驶行驶环境信息的HMI屏,则在每一个座位都能看到。
这次开放的体验路线,是北京首钢园内一条全长2公里的路线,两个站点可约车。
特别要说明,体验路线并不是封闭的——完全开放道路,与社会车辆、行人混行。
直行、左转、右转、掉头等等开放道路下的工况都包括其中。
道路施工、违规行驶的低速两轮车,类似这样的复杂场景也都遇到了。
具体体验如何?
萝卜快跑App约车后,需要在车辆自带的车外屏上输入手机号码验证上车。
上车必须系好安全带,然后在交互屏上确认开始行程。
第一个考验是站点内启停。
站点路边车辆停放较多,时不时还有行人来往。
Apollo Moon停车时能保留合理车距,启动时又能避开前方障碍,速度不疾不徐,乘坐体感平顺:
而如果有行人离车辆距离较近,系统会自行鸣笛提示。
这条路线第一个有挑战的场景就是掉头,系统能准确识别交通信号,并根据路口人车流情况制定策略,平稳通过。
无保护左转、右转,也都轻松拿下。
在这一次体验过程中,还遇到了在道路最左侧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的不规范行为……
Apollo Moon首先是成功检测到了目标,之后选择的策略是有序减速,稍微向右主动避让,并鸣笛提醒骑自行车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减速避让一点都不突兀,在车上的体感依然很平顺。
在自行车之后,我们体验的这两Apollo Moon又遇到了另一个挑战:占用道路通行空间的施工带。
这样的场景,之前难倒了不少自动驾驶系统,因为识别不了交通锥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
但对于Apollo Moon,这并不是一个难题,HMI的实时信息上可以看到,交通锥成功识别,施工带内的工程车辆也识别了出来。
所以主动避让平稳,通过就能一气呵成。
总结一下,第五代百度RoboTaxi的无人驾驶体验,可以说平顺丝滑,策略选择谨慎,但又不是一味保守,会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主动绕行途中障碍。
这一点,已经和人类“老司机”无异。
如果全程是闭眼体验,可能都不会知道,原来主驾驶和前排,全程都是没有人了。
而且体验中的老练表现只是一方面,作为第五代Apollo自动驾驶车辆首款,极狐版Apollo Moon的真正厉害之处,还在于自身的进化。
首先是能力,整套自动驾驶套件,能力较上一代红旗EV版提升10倍,这是百度Apollo算法迭代和底层硬件升级的共同作用。
比如传感器的自清洁功能,传感器、计算单元的冗余设计等等。
城市复杂道路成功送达率99.99%,百度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形容它为“万无一失”。
信心来源,在于其Robotaxi方案中的5G云代驾。
ADAS全程在线,过不去的坎让远程“司机”帮一把,乘客的体验依然丝滑。
此外,车外交互屏可与路人沟通,保证行车安全;车上还有四门锁独立控制、上下车动态身份认证、后排乘客状态检测等安全相关功能。
兼顾了性能和安全。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硬科技又面向未来的产品,一定不便宜吧?
不不不。
极狐版Apollo Moon的成本,成本压缩至上一代的一半,进入50万元以内。
这也是全球所有无人车公司中,首次把RoboTaxi的规模化量产成本,拉到了新极限。
48万元的无人车大家敢不敢坐?
百度认为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低成本当然不是通过减配来实现,不会为了成本目标而牺牲性能和安全,而是在实现了高安全、高可靠的前提下,同时做到了大幅度降本。
而这种极限还有另一层意义。
可以帮助百度的无人车,从体验尝鲜,更快速走向大众普及。
而且百度的这种“明牌”,还不光止于这一款车。
一辆车,一款车,更强的性能和体验,撑不起头雁的成就感了。
这次展示的,是从一辆车到一队车,而且还是不同车型组成的队列和方阵。
50万以内的无人车,乘坐全流程是种怎样的体验?
视频号
从一辆车,到一队车…
除了体验极狐版Apollo Moon,这次Apollo Day还公布了第五代无人车家族的新成员——
威马W6版和埃安版。
新成立的百度汽车机器人部总监徐宝强,详细讲解了新一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Moon产品架构。
没错,百度Apollo的无人车产品部门,叫做“汽车机器人部”。
而且是百度技术工程师们,最向往的部门。
在今年8月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明确提出了“汽车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机器人”的理念。
而Apollo开放日上展现的,就是围绕这种理念的推进和最新成果。
新亮相的两款新车,均采用“ANP-Robotaxi”架构,可以做到数据共生共享,和Apollo平台下其他自动驾驶车型相互反哺,形成超强数据闭环。
此外,这两款Apollo Moon新车更加注重完全无人车前装生产流程,生产线前的分装工序全部由车企独立完成,生产流程更优化,工艺整体性提升。
实际上,Apollo Moon就是在量产车版的领航辅助驾驶ANP车型基础上,增加1颗定制激光雷达和相应无人驾驶冗余实现的。
保证产品无人化能力同时,整车品质、可靠性与投放市场的量产车完全一致。
从这个维度,也能窥见百度Apollo这个架构的技术独到之处。
进可攻,退可守,全栈全场景。
另外,5G云代驾功能,也发布了企业版,呼应了Apollo无人车运营由车向车队变化的趋势。
5G云代驾企业版具有“安全高、效率快、规模大、场景多”四重特点。
仅凭1台驾驶舱,即可配比N辆无人车,可根据不同故障或风险等级做出安全处理,高效应对真实道路复杂场景,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
这意味着,5G云代驾也进入了商业化部署阶段。
不过种种新进展、新现象背后,问题也紧随而来:
极狐有了,威马有了,埃安也有了……5G云代驾也扩展到了多场景企业版。
这波展示,指向何方?
百度Apollo自己的说法是,Apollo自动驾驶车辆完成从四代车单一车型,发展到五代车三款车型。
技术领域更熟悉的类比:开始并行计算了。
从单一线性的发展,现在进化至并行复制。
又意味着什么?
规模化提速。
作为新事物,自动驾驶的技术演进有过不同阶段的阐述,路线也有不同划分。
但检验真理的实践指标,却从一开始就已明确:
量产,规模化,商用。
自动驾驶经历了2019年的“寒冬”后,老玩家、创业者、资本方都明确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商业落地成为企业价值衡量重要的标准之一,与技术同等重要。
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化路径,“车轮”就能持续转下去,技术迭代就有了保障,社会大众也能进一步认知自动驾驶的真正价值,进一步推动政策规范的支持。
而作为中国自动驾驶阵营的头雁,百度的在无人车落地的方针举措,对行业影响重大且深远。
所以当你以为百度Apollo技术开放日,只是展示多车型,秀秀更强技术体验的时候……
实际背后隐隐作响的BGM,不断在重复着:
坐稳扶好,自动驾驶下半场提速了,商业化落地提速了。
这种BGM既为行业而鸣响,也是对更广泛用户的一次广播——
更多车型选择,更自由的出行体验,炫酷又免费,快来试试吧~
这几年来,其实自动驾驶的C端体验,速度不断加快。
2019年9月,百度率先在长沙开始RoboTaxi运营,覆盖130平方公里区域。
随后2020年,百度RoboTaxi接连部署多地,广州、沧州、北京等等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今年5月,北京首钢园的百度RoboTaxi,首次开启了去车内安全员的商业化运营。随后又扩展到亦庄和通州两个地区。
而百度也同时上线国内首个无人车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各地试运营的车队,开始转向正式商业运营。
截至2021年上半年,萝卜快跑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沧州五个城市开展载人运营服务,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已累计接待乘客达40多万人次。
但即便如此,如果车型和规模覆盖更快,体验和感知的人就会更多。
40万的用户多不多?
从自动驾驶的发展史来说,已然是里程碑。
但40万之于14亿人口算不算多?
答案不言自明。
百度Apollo作为自动驾驶国家队,除了有技术研发推进上的担当,也有另一重看不见的行业责任——
市场教育。
中国自动驾驶龙头办技术开放日了,都说了啥?自动驾驶现在规模化落地进展到哪里了?
视频号
你你你敢坐无人车吗?
从百度在中国把无人车驶上五环那天起,这种市场教育就成为了发展、应用这项技术的题中之义。
而且易于忽略的是,市场教育,也有三个层次,三个维度。
第一层,不再是远在天边的黑科技。
2017年,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说刚刚在北京五环刚收到第一张无人车罚单,而有了第一张罚单,量产还会远吗?
4年时间,自动驾驶从只见于新闻报端的“尖端”,到实验室里的原型,再到封闭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影”,最后成为今天普通人也能一键下单享受的出行服务。
作为一项黑科技,最前沿的技术,只有变成人人触手可及的寻常体验,才真正意味着未来已来。
第二层,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
2020年,特斯拉的二季度报告中这样说:
开启自动驾驶功能,每行驶730万公里发生一次事故,对比上一年数据,优化了40%;
没有自动驾驶但具有主动安全功能,每行驶365万公里发生一次事故;
没有自动驾驶且没有主动安全功能,每行驶250万公里发生一次事故;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ADAS比人类司机出事故概率更低,二是随着技术迭代,ADAS的能力也在逐年提高。
Waymo、百度的相关报告中,也有类似数据支撑。
但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有着明显的安全保障,也不意味着可以把自动驾驶与零事故划上等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后,这种安全性有了更直观的类比:
航空,坐飞机。
航空出行是人类目前最快速、便捷,安全的远途出行方式,但依然无法100%避免事故——即便事故率在交通出行中已是最低。
所以这也是自动驾驶规模化背后潜在的市场教育意义:让体验者感知到安全,而不是基于想象的绝对安全。
唯有全面且基于发展规律的认知,才能真正让新技术、新物种实现爆发。
最后,无论是自动驾驶走入寻常百姓家,还是让用户有更客观的自动驾驶安全认知……
其实是整个行业,所有玩家需要一起承担的使历史使命。
但现在,既然百度技术领先,被视为中国自动驾驶国家队,那也就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这种历史责任和使命,必须扛在肩上。
于是再回过头来看,这场Apollo技术开放日,只是一种缩影。
多车型、规模化、更便捷的体验,以及用户和市场教育……
都在为一场交通领域彻底的变革蓄力:
中国自动驾驶的大时代,序幕正在缓缓开启。
你你你你,要坐无人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