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清华迎来了最小的学生和最牛的老师,Science都点赞的那种
三代人的科学传承
杨净 萧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台州的一个连电都没有的小村庄,一个少年沉迷于一本人物传记——
《爱因斯坦传》。
那时候,书籍成为了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
而爱因斯坦,为他敲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
这个少年,之后成为了世界顶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学家,ACM Fellow和IEEE Fellow,曾写出三维计算机视觉里著名的“张氏标定法”。
他就是腾讯史上首位最高专业职级17级科学家、腾讯AI Lab 和 Robotics X实验室负责人——张正友。
当年爱因斯坦专注的科学世界,成为了张正友一生追寻的“光”。
但在科学的探索中,像张正友的追光之旅,其实一直在发生。
不过,也不是那么好追的。
科学界的追“光”者
诚如张正友所说,科学是探索未知的领域。
如果没有挫折,肯定不是科学探索,挫折对我们来讲是常事。
而张正友所面临的难题,就是前瞻性的技术落地。
不同于爱因斯坦专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在当前这个时代,张正友选择用科技的力量去解决社会上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老龄化、智能制造这些问题上,机器人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样的目标,也就导致团队每两年才会有一个成果出来,中间遇到的失败次数可想而知。
还有像最年轻的“量子鬼才”——陆朝阳。
只是因为高中时听到潘建伟的科普讲座,由此打开了量子世界的神秘大门,20年始终如一日地解决国际量子科学难题。
去年,陆朝阳所在团队研制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让我国成功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
当年在台下听着潘建伟科普的小小听众,彼时成为潘建伟的学生,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探索量子计算的边界。
但仅仅有“光”的指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一定的追“光”能力。
小时候特别崇拜国内生命科学家的张林琦,如今成为清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疫情期间,他利用所在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开展药物和疫苗的研究。
△图源:清华大学
他坦言,除了实事求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品质之外,做科学应该要有与常人不一样的特质——逆流而上,冲击最艰难的课题。
所以从事科学的人一定要有坚强的心脏和强大的智慧大脑,跟绕着弯着走,捡容易的做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会克服焦虑,拥抱失败。
张正友曾提出一个“T理论”,也叫做“钉子理论”,来告诉年轻人焦虑时再坚持一下。
横表示知识的宽度,竖是技术的深度,你可以自己选择发展宽度还是深度的。
假如是宽度,你懂很多皮毛的东西,但不深,那么这颗钉子打在墙上,随便就可以拔下来被替换掉。
但是假如你专业很深、技术上很扎实,就会越来越不可撼动。
也正因为具备了这些素质,当年追光的他们,如今已然成为各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甚至于,正在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科学家面对面
就在昨天,这些科学家就与小孩子们来了一场“科学家面对面”。
还有包括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拥有 30 多年经验的涂瑞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协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郑永春。
例如在张正友博士的见面会上,就有7、8岁的小朋友提问:
机器人将来会占领地球吗?
被抛出这个问题,张正友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笑着回问:你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小朋友点点头。于是,张正友便从自己的角度,细致地为小朋友讲解这个问题的答案。
也许并不涉及科学家的专业领域,但这是小孩真正想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又例如一些高中生不关心AI,但却对绝悟AI感兴趣。张正友就将“绝悟”巧妙地作为一个引子,吸引小朋友们对人工智能本身产生好奇。
相比于从书中和搜索引擎上寻找答案,科学家们亲自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些想要追“光”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引导。
这样的科学引导,并不只为传播知识,更在于传递思维方式——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也正如一直致力于科普工作的郑永春所说:
科学家就是一个普通人,不必像古代那样神化。要让更多的青少年觉得科学家也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实际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些科学家们无一不展现出对现在这些青少年的羡慕。
无外乎一点: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必定会更好更快的走向科学之路。
深圳中学的周文熙,6岁起开始观测月球,立志成为航天工程师,如今是一名深中天文社社长。
去年7月21日,他“追”到了史上最亮的那颗彗星——NEOWISE。
身处刚刚脱贫的大凉山唯一高中的欧云皙,热爱科学,崇拜袁隆平,立志做一名航天发射器零部件的工匠。
她说:
我虽然生活在凉山腹地,但我们学校和成都七中共享一块屏幕,可以同步上网课。
我就抓住这个机会拼命学科学,希望以后能考上哈工大,做一粒国家的好种子。
还有人大附中高二数理学霸武墨湲,因为外公得了血管性痴呆,他从初中开始就在建立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应用到疾病的早期筛查识别上。
就在这周末的清华,还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追“光”模式——
孩子们亲自为那些作出重大科学突破的科学家们颁奖。
比如武墨湲,就亲自为搭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团队代表——陆朝阳颁奖。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
之所以设计科学少年为科学家颁奖的环节,希望孩子们能够以科学家为偶像,将这种科研精神传承下去。
“三代人的科学传承”
这场追光之旅,是腾讯联合权威科学期刊Science、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三届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
在新清华学堂举办的这场“小”会上,有年长79岁的老奶奶王志珍科普蛋白质折叠,也有年仅8岁的小小听众,还有正值风华的年轻科学家……三代追“光”者都汇聚在一堂。
线上线下,累计有1700万人共同见证每年的传统环节:
揭晓由全国百万名青少年,评选出的年度TOP 10科学看点突破。
与此同时,将会由世界级顶尖的科学家们,为孩子们讲解这些科学突破背后的原理。
今年,这10项研究入选青少年最感兴趣的十大突破(完整直播回放戳阅读原文):
科学家们生动有趣的叙述,又让这些突破进一步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新闻主编蒂姆·阿彭策尔(Tim Appenzeller)也线上出席了这次小会。
在视频里,蒂姆还带孩子们一起参观了Science大楼的总部,可以看到墙上挂着科学画作和每一期精心设计的封面。
而在这场追光之旅的背后,是腾讯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腾讯青少周”项目。
这一项目,就包括“百位科学家寄语”、“科学家直播间”、“科学家面对面”等活动,据腾讯副总裁郭凯天表示,未来重点在这三个方向上: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文化、责任。
从形式来看,一不宣传自家业务,二不招商引资,三不产生业务效益……还以最高规格邀请全球最顶流的科学家,把基础科研大旗,传播得更远更广。
实事求是讲,那种科学家被围着轮流合影和签名的场景,确实在这个时代很稀缺了。
马化腾也提及过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
我们希望向公众展现“科学的世界”与“世界的科学”,让科学家走到聚光灯下,成为公众特别是孩子们眼中的“明星”,让更多人受到科学精神的感召。
今年,腾讯还将推出首部传记类科普读物《成为科学家》。
在这本书里,屠呦呦、钟南山等十位知名中外科学家,将谈到自己从事科学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例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则谈及自己坚持科研、奋战至今的理由:
我这辈子经历了这么多,每一次都非常艰难,但每一次都能战胜。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有一个追求。
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就表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正是希望“改变世界物理学版图”:
在高中和大学的物理和数学教科书中,很少有中国人的名字。近代物理学的版图上,中国人的贡献少之又少。我渴望改变这种局面。
这些故事,或多或少地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科学的种子——
在这场小会上,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想好以后要学什么专业了吗?”
那个举手向教授问问题的初中男孩,想了想:
“物理相关的吧。”
- 商汤徐冰最新访谈:商汤最近在做什么?数万亿AI投资能回本吗?2024-11-04
- 突破短视频局限!MMBench 团队构建中长视频开放问答评测基准,全面评估多模态大模型视频理解能力2024-10-30
- 人形机器人新品牌“灵宝CASBOT”发布,来自中科慧灵2024-10-30
- 第一波大模型已经走进厨房了!实测方太Healthy CookingGPT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