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钟南山送上深情缅怀,新华社建议降半旗志哀
稻香阵阵,感恩斯人,一日三餐当念君
编辑部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于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图源:人民日报
袁老逝世,举国哀恸。
钟南山院士送上深情的缅怀之辞:
湖南长沙,无数市民在雨中自发为袁老送行,灵车所经之处,车辆鸣笛致哀,人群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15条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可下半旗志哀。
新华社据也此发表《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的评论。
袁老一生功绩无需赘言,《感动中国》给他的评价,恰是对他一生最贴切的写照: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5月22日,湖南长沙,下午4点20分,灵车队伍队从南大学湘雅医院缓缓驶出。
此刻的长沙下着小雨,无数的市民聚集在道路两旁,随着车队前行,前来为袁爷爷送别。沿途数百市民在马路两边站成人墙,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目送灵车离开。灵车经过之处,所有车辆鸣笛送别。
22日下午4时50分许,灵车带着袁隆平回到了他工作数十载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回到了育种基地,缓缓绕行一周,与他最热爱的事业做最后的“告别”。
下午5:28,袁隆平的灵车抵达长沙明阳山殡仪馆。
长沙的湘雅医院门外,人们摆满鲜花,还有人拿来3捆带着泥土的水稻,以此缅怀。
袁老的杂交水稻,到底有多大贡献?
目前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产量占比65%。
就是说,我们吃的大部分国产大米,都是袁老的杂交水稻。
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
袁隆平院士一生的功绩,是让14亿中国人不为粮食发愁,同时还喂饱了全世界数亿人口。
有人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切身经历,正是因为袁隆平真正解决了全村人的吃食。
在我老家山区梯田式的种植,水稻产量还是比较低的基本自家的水田就够自家人一年的吃食,甚至到水稻快成熟的那段时间有些人家可能还会缺粮,随着杂交水稻的普及各家的吃食才算是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还有人评价袁隆平是“真正的时代英雄,给我们国家不一样的未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人能吃饱饭、粮食十七连丰,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国家粮食紧缺的窘境。真正的时代英雄。
袁隆平曾有三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
第一是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第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
第三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就在袁老逝世的13天前,5月9日,三亚早造水稻测产取得亩产1004.83公斤的成绩。这是袁隆平团队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首获丰收。
而中国的杂交水稻,也早已走出了国门。
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国科研人员的前赴后继下,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杂交水稻已在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
△马达加斯加将杂交水稻印上货币
2020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的“超优千号”耐盐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专家表示,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袁隆平的三个梦想均超额完成。
但老人仍不满意,他的远期目标定为了双季稻亩产2000公斤。
可惜未来,袁老不能亲眼见证这一目标达成了。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1930年9月7日,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房里,接生了一名男婴。
这位在出生登记材料上显示为“袁小孩”的婴儿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岁月,都跟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西、重庆、湖北等。
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最终,袁隆平考入了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者之一。
在校期间,袁隆平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毕业之后,他先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湘西雪峰山地区的农校教书。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经过试种,他推断这是株天然杂交水稻。
第二年春天,播种的结果证实了袁隆平的推论,这之后,他便一直钻研天然杂交稻研究。
经过在一万余个稻穗中检查,袁隆平发现了6株不育株,并且其中有4株成功繁殖,这一结果推翻了“无性杂交”学说。
1973年,各国普遍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没有杂种优势。
而袁隆平带领团队,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育成了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强优势杂交水稻,此乃是世界首次。
1996年,农业部开始实施超级稻育种计划。从2000到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到1000公斤的“四连跳”。
随后,超级杂交稻最高单产突破每公顷18吨,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袁隆平用一粒种子给出了回答,他说,“依靠科技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几十年来,这句话一直在被他践行着。
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到2017年,我国稻谷每公顷产量已达6916.9公斤,较1996年增长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
这多出来的50.1%,养活了数亿中国人。
2020年11月2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这一年,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比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126%。
而水稻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91岁的袁隆平有两个广为人知的梦想——
“杂交水稻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50多年来我一直心怀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要选育出高产、更高产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另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将杂交水稻推广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因为他的贡献,袁隆平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
他曾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2019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全世界有1.6亿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如此赤诚之心,不止中国人民,更让世界动容。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2011年,他曾获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所颁发“马哈迪科学奖”。
他曾数次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还有包括美国法国、日本、墨西哥、英国等当地基金会的奖章。
1981年,荣获中国首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90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接受央视采访,他说: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记者追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袁老在连说两个“不可能了”后,长舒了口气。
- 华为智驾首次上车比亚迪!38万元硬派越野车标配端到端2024-11-12
- 小鹏也背叛纯电了!增程首秀续航1400公里,自研智驾芯片亮相,还给老用户搞硬件升级2024-11-07
- 奥迪确认用华为智驾:问界阿维塔同款,纯燃油实现「有路就能开」2024-11-04
- 苏州L4独角兽被投数亿:无人小巴成名,L2+上车超40万台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