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北京,今日起无人驾驶送外卖
L4级自动驾驶
杨净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自动驾驶落地,载物快于载人已是共识。
在这个领域,最具场景优势和最不容忽视的玩家——美团,最近就有一系列动向。
比如,刚融资100亿美元,用于无人车、无人机的研发。
再比如,他们的最新无人配送车魔袋20,L4级自动驾驶,已经在公开道路上进行测试,并于最近落地运营。
在北京顺义区的旁友,可能已经见过这位“配送员”了。
截至现在,无人车配送了超过3.5万的订单,覆盖顺义二十多个小区,跟上一代无人车总共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近30万公里。
没准儿,以后你收的外卖,可能还真不是人送的。
无人车由何构成?
首先来看产品。
魔袋20——2020年研发的“魔法口袋”,像叮当猫一样能装很多东西!
外观参数上,产品尺寸为长2.45m×宽1.01m×高1.9m(加上传感器的高度)。
前后共有两个货箱,“豪车标配”——鸥翼门(车门往上翻)的设计让货箱的总容积达到了540L,可载货150kg,单程最多可配送10单。
车速方面,目前日常车速可达20km/h,最高车速为45km/h,按送餐半小时来算,哪怕红绿灯等上15分钟,也能跑上5~11公里,速度有保障。
关键是环保又能跑。这台纯电车,配上美团自研的电池管理系统,续航达120km,可支撑一天的配送任务。
技术维度上来看,美团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生态平台优势。
得益于无人配送开放平台,以自研+合作相结合的路线,造出这样一个AI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集大成者。
首先,从线控底盘到车身,是由长城旗下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生产。
然后是出色的感知能力,毕竟配备了3支激光雷达。
顶部的主激光雷达为禾赛科技Pandar 64——64线机械激光雷达,最远可探测200米。
在车前左右两侧还分别配备了Velodyne的激光雷达,用于补盲。
另外还搭载了19颗摄像头、2支毫米波雷达和9支超声波雷达,可以实现5cm~150m范围内的360°无死角探测。
计算单元方面,美团的解决方案是根据运行场景选择部分传感器信号做计算,也同样采用了合作伙伴的产品。
有这样的整体外观和技术硬件,美团魔袋20究竟有怎样的能力?
这辆无人车一发布,就定位在L4级自动驾驶,而非配送机器人。
美团表示,从设计之初,就以汽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比如稳定性。无人车生产全程遵循汽车行业的可靠性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9项整车性能测试、12项整车耐久性测试,以及十大极端环境适应性试验。
它加强了涉水能力的设计,能在积水最深15公分的道路上穿行。还通过了-27℃寒区环境适应性实验和接近1万公里耐久实验的双重考验。
再如安全性,拥有五重安全保障。
首先,车辆自身就具备L4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第二重,后台安全员远程监控。安全员可以实时接收摄像头数据,如果遇到危险,车辆也能很快接收到安全员的指令,迅速响应。
第三重则是小脑系统,相当于迷你版自动驾驶系统,对既有的场景进行补充。
第四重,依靠外观设计形成的被动安全屏障。这是此次的重点布局项目,保障行人、骑行者伤害性最小。就像车前保险杠的设计,如果检测到碰撞就会主动刹停车辆。
第五重是近场安全员急停,用遥控按钮紧急刹停。
但还是温馨提醒,不要去“调戏”这位小朋友哦~
还剩下最为关注的——量产问题。
美团首席科学家、智慧交通部负责人夏华夏表示,已初步具备量产能力。
随着激光雷达、计算平台等关键零部件的成本降低,未来三五年,无人配送车体和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总成本将能控制在15万元以内,配送成本也会下降到跟人差不多。
不过,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商用,并非那么轻而易举。
美团无人车的挑战
从物流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分为干线物流、末端配送(城区内),以及封闭场景配送(机场、港口、学校)。
美团则聚焦于末端物流——最后3公里的城区即时配送,利益和动机十分明确。
在媒体沟通会上,夏华夏说:
最终我们希望以人机协同的方式,让无人车与外卖小哥形成合力,帮助小哥去提升配送效率。
就比如,在公开道路上的配送由无人车来完成,它可以实现24小时、甚至在极端天气下运作。
而在末端100m、楼内的一些复杂场景,则由外卖小哥来完成,与用户形成交互。
这就解释了一些网友的疑虑。
比如无人车不能配送上楼怎么办、无人车会不会真的代替外卖骑手……
美团预计未来5年,用户对于即时配送的需求量还会上升。但根据2020年度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末,平台共有950万名外卖骑手。
现有的骑手规模,是无法承载未来的订单量的。无人车则在当中充当一个运力补充、提升效率的身份。
再加上无人配送是自动驾驶最快落地、发展最好的场景,真实场景下的运营数据与自动驾驶技术形成反哺,能更好地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和发展。
所以,美团当然要做无人配送。
但要真正做成,还是有不少挑战。
一是公开道路场景。
一方面涉及AI领域最前沿的难题,实时的感知识别、面对复杂场景下的预测和规划算法。另一方面,则是令全世界自动驾驶从业者头疼的“长尾挑战”。
公开道路上,永远都面临着潜在的未知场景和难题,如果系统未曾学习、亦或是无法聪明应对,就会在长尾挑战中沦陷。
而自动驾驶,当前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对于长尾挑战尚无定式和套路可用。
二则是量产。
需要同时兼顾成本、资源,以及效率和安全,如果没办法解决关键组件的成本、计算力和功耗等方面的挑战,规模化量产就无从谈起。
三则是市场环境。
说到无人配送,国外有一位不容忽视的玩家——Nuro,去年就在多个城市进行公开道路场景测试。
早前就曾复盘过,为何Nuro模式在中国复刻为何这么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环境。
Nuro在美国配送一单的单价不到6美元,折合人民币40多元,在美国即便是自己开车购物,该成本折算油钱也更划算,更别说人力成本、服务时间等等。
但反观中国,配送价格若是40多元,几乎是不能想象的,而且快递和外卖配送的竞争,现在还在继续,价格、服务到体验,自动驾驶方案都很难替代人工。
更现实的是,中国居住环境相对更紧密,在一线城市,商超、便利店随处可见。
虽然美团无人车现在离规模化落地只差最后一步,但上述这些挑战,仍然需要解决,找到最优解。
美团,究竟哪里来的底气?
美团做无人车有何底气?
具体来讲,主要有三大方面。
第一个,最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选手的优势。
美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要解决国人每日的吃喝玩乐,从外卖、团购、电影、买菜、社区团购等总共200多个业务。
其中很多业务是跟城市末端物流紧密相关的,比如闪购、买菜、外卖等都需要配送场景。
美团解决的不仅是日常必不可少的需求,也实现了生活服务前所未有的供需生态。
所以论实现生活服务相关的智能化,没有人比美团更具优势。
第二个则是5年技术积累。
早在2016年,美团就开始了无人配送的探索。通过一年时间的研发,美团就造出了第一台无人车小袋。
2018年,美团官宣无人配送开放平台,这是国内率先以无人配送为核心打造的产业生态圈,由政府、高校、企业三大部分组成。
如今,无人配送整体方案已经趋于完善。
快速分发订单的交易平台,基于大数据优化的调度系统,利用自动驾驶技术构建的物流路网,多种人机协同的末端配送模式,形式多样的智能配送终端等。
这是一个多层软件和硬件的系统工程。
上面提到,硬件部分是选择与供应商伙伴展开合作,而如云端软件(高精地图、数据、仿真、安全系统等),车载软件(感知、定位、预测、规划等算法)则是由美团量身打造、自主研发的。
第三,落地运营能力。
去年疫情爆发时,美团无人配送车团队就经过72小时紧急攻坚,比预期提前了11个月,将无人配送车落地到了北京顺义。
目前,美团外卖现在在全国2800个县市区都有业务。当未来无人配送车部署到全国更多城市时,每个城市都有外卖小哥,帮助无人车的运营,比如日常维修、充电、保养等。
届时,一部分外卖小哥会从纯体力的蓝领工人实现能力升级,转化为更有技术专业能力的运维人员。
美团的科技决心
美团总说,他们是想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而这背后的核心引擎,则是实际价值驱动下的技术、AI。
——用技术去帮助每一个普通人生活得更好。
但“接地气的AI”,不光只聚焦于吃喝玩乐的人间烟火气,同时也还在探索无人车、无人机等前沿科技。
不管是近期募资近百亿美元,用于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的研发;还是与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美团数字生活联合研究院”立足前沿科技的探索;亦或是美团的无人机,已经在深圳进行空中配送测试。理想情况下,无人机只用400秒就能覆盖半径3公里的区域,比路面行驶速度更快。
美团所到之处似乎都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
“接地气”的落地应用,与长期的、有挑战的科技探索之间,是不冲突的。
美团CEO王兴在近期财报沟通会中曾表示,近年美团持续在机器人等领域加强布局。
他认为,生活服务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美团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对用户的需求也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前沿科技的探索,让服务运行得更高效、更好,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
最后再回到,无人配送这块。
美团表示,预计3年内落地万台无人配送车,往这三个方向进行规模化落地。
多场景,除了美团外卖、买菜、闪购等多个业务场景下使用,还将全面落地公开道路、园区等室外实际场景。
全天候,也就是所谓的7天24小时,一年365天,即便是在极端天气,也能安稳运作。
多城市,美团推进无人配送在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区域和城市落地。
没准儿,以后在大街上就随处可见美团黄的“魔袋20”送外卖了。
- 多个中国团队斩获EMNLP’24最佳论文!UCLA华人学者中三篇杰出论文,明年顶会落户苏州2024-11-15
- 把Runway、Luma们一锅端了!这款视频模型上“杀手级”功能:一致性魔咒终于打破2024-11-14
- 灵宝CASBOT首款人形机器人发布,会做家务,续航超过4小时2024-11-14
- 彩云小梦V3.5上线!首个基于DCFormer架构通用大模型发布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