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不想只卖货了

数智化浪潮下,京东不止于电商

茕茕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这个时节,作为一只科技行业的小编,总是会在各种技术大会现场出没,围观业界最新鲜的进展、变化。

但当我走进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的现场,我还是震惊了。

满眼的「数字化」、「智能化」、「供应链服务与技术」,展台上也都是些机器人、仿生臂。

这还是我熟悉的那个电商京东吗???

京东谋变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对于京东而言亦是如此。

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作为一家兼具实体经济和互联网基因的企业,京东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变化周期的加快,或是消费者需求的迭代,而是两者的二元叠加。

挑战当前,自然就催生了新的思考。

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谈到,当京东从2009年的2000员工、估值2.5亿美元,发展到今天员工数突破32万,市值超1300亿美元,就必须去思考一个问题:

是什么支撑了京东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又将是什么能够支撑起京东未来十年的发展?

回溯京东的成长历程,从2004年从线下转入线上,再到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在廖建文看来,京东实际上是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做了产业互联网的事情。

消费互联网时代,主要需要解决的是交易效率的问题,而下半场则需要解决产业效率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提升价值链上游从产品的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环节的效率。

如果在上半场的时候,引领京东走到今天是基于我们的商品供应链和物流供应链,那么走到下半场的时候,我们要影响和改变的垂直行业就不仅仅是零售行业,还要改变其他行业。

产业互联网意味着我们要构建一个新的零售基础设施,这个新的基础设施能支撑京东走过未来的十年。

京东打算怎么变?

怎么变,核心还是围绕供应链这件事。

廖建文指出,从2007年至今,中国的社会化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8.4%下降到了14.7%,就意味着数万亿的物流损耗的减少。

事实上,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7%-9%的社会化物流成本,中国仍旧有巨大的效率提升空间。

但想要实现这一效率的提升,面前还有一个难题:消费互联网的交易效率已经临近天花板。

京东的策略,是另辟蹊径——构建一套基于产业互联网的新的零售基础设施。

于是,如今的京东决定不再囿于「零售」本身,而是有了新的定位: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具体怎么做?

廖建文谈到,京东正在基于5个维度,顺应智能化、数字化的大势,输出自身积累的技术能力和对行业的多年洞察,打造数智化社会供应链。

首先是「做宽」,也就是要构建“国内+国际”的供应链能力,既需要以全球的供应链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中国的供应链也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是「做深」 ,要从以前商品的供应链升级为「商品+服务」的供应链。

第三是「做厚」,不仅要有ToC的供应链,还要具备「ToC+ToB」双层的供应链能力。

第四是「做长」,产业链效率的提升需要将京东已布局的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的后五个环节,向上延伸到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的前五个环节。

第五是「做虚」,需要将整个物流供应链条的每个阶段都实现场景的数据化、数据的网络化、网络的智能化。

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能力,打通供应链的整个链条,提升产业数字化效率。同时通过开放平台,输出数智化能力,充分调动社会化资源。

能产生怎样的价值,其实已经有实例可以验证。

比如京东和美的合作,打造的业界首款全人工智能C2M反向定制冰箱。

所谓「全人工智能」,是指从用户喜好的精准模拟,到商品属性的优化,再到生产、排产、决策优化全流程,都无需人工介入,完全靠AI来完成。

如此一来,这款冰箱生产上线的时间比同类产品缩短了83%以上。

同样的效能提升,还可以推及到后续的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以美的为例,京东就通过系统直连美的侧,实现了每人每月22小时的节省,通过供需协同实现自动单比例从10%至30%的提升;采购分仓准确性提升实现每人每月36小时的节省。

自动预约实现系统轮循预约效率提升90%,内配开放及优化实现冰箱品类每年600万费用节省,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了美的作为品牌方的盈利空间。

在大会现场,京东还全新发布了「京慧」智能供应链产品。据介绍,在与安利的合作中,基于「京慧」,京东为安利定制了商品布局、销量预测、智能补货、库存仿真等方案,让安利的成品物流费用节约10%以上,现货率提升了99.5%以上,产生了高效协同,库存周转天数下降多达到40%以上,分销效率、运营效率提升一倍。

据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生态业务中心负责人林琛介绍,在今年上半年,京东C2M平台的需求承接量超过去年同期的10倍以上,今年至今累计孵化的C2M商品数量也接近去年同期的10倍,这其中不仅仅包含3C行业,甚至在相对传统的酒水、滋补保健、家装建材、汽车行业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如何评价京东之变?

从京东自身而言,此次大会传递的讯息再明确不过。

起于电商,长于零售,但如今的京东,早已不是单纯一个电商平台,或者完全零售相关的公司。

随着发展和壮大,京东当时为业务配套而生的一系列投入,正在长出新藤蔓。

比如物流、数字科技、健康等等……

而且京东的这些业务和能力,还越来越具有明显特征——服务社会的基础设施能力。

比如京东物流,在今年年初抗疫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现在京东之变,可以视为内部能力的进一步外放,也是外部对其潜在的诉求。

其次,从“产业层面”来说,从产业互联网浪潮来看。

之前京东参与并实现自我的进程,实际是零售实现在线化、数字化的进程。

当时很难想象,在诸多零售数据和行为,实现在线化和数字化后,可以做什么。

但如今,随着云计算、AI和5G等等一系列新技术交融交汇,数据的价值正在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

如京东一样客观上完成了数据在线化的企业,现在更便利地能在云端利用AI处理大数据。

并且这种云+AI+数据实现的算法及模型迭代,又能通过云服务输出,让更多产业内外组织受益。

所以为什么京东之变,定位是供应链,方向是数智化。

另外,这也是新基建的题中之义,核心就是实现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最后,或许还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京东选择了年度大会来宣布“转型”?

可能有对外标签和认知的原因,是时候刷新了。

但同时,一定也离不开自上而下地生产关系调整。

正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今的京东,无论是生产力方向的革新,还是所具有的基础设施能力,都决定京东内外重新审视和制定发展战略、战术了。

京东之变,是新时代技术生产力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只是开端。

谁会是第一批受益者?

所以,在京东的这场自我变革当中,谁会最先受益?

想必人才,会是诸多答案当中的一个不变量。

在2020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现场,京东探索研究院正式成立。

周伯文表示,未来,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自主系统、下一代计算等核心方向,京东会继续深耕技术、加大投入。

并且,未来三年,京东探索研究院将在每个领域至少引入3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组建相应团队。同时也鼓励青年科学家加入,产学研共同拓展前沿科技的未知边界。

实际上,京东求贤若渴的姿态,早已吸引不少大牛加盟。

比如IEEE Fellow、曾任IBM总部全球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院院长、IBM总部Watson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现为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智联云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的周伯文博士。

比如杰出人工智能科学家、IEEE/CAAI Fellow,现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晓冬博士。

比如IEEE Fellow、曾任微软亚研院多媒体搜索与挖掘组资深研究员,现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梅涛博士。

而根据最新公布的IEEE Fellow 2021名单,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智能城市部总经理郑宇今年也名列其中。

所以猎头盆友们还在等什么?可以行动起来了。(手动狗头)

— 完 —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