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高校浙工大,一年2项研究上Nature,校友纷纷打Call:欠一个211名头
过审长达2年
杨净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中国高校4篇论文同日登Nature ,本已不寻常。
没想到的是,这4篇入选论文中,还有一篇大气物理方面的论文,由于其主要作者和通讯作者来自浙工大,让这所双非院校在署名单位中,与清华北大上交中科院并列,于是获得了更大关注,甚至一下子点燃了校友群体。
不少浙工大校友纷纷发来贺电,更多在校学生倍感自豪,量子位留言区,整墙整墙的校友贺电。
虽然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一方面,相比其他高校的研究,浙工大参与的这篇论文,显示2年前就提交了,过审后最终上Nature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这所双非高校和其学者,也用顶刊成果,获得了最好认证。
究竟是怎样的研究?
首先,来了解一下具体研究的内容。
这篇研究题为:
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
研究提供了2009年至2016年间,从中国6个站点测得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摩尔分数的数据,其中还有利用碳卫星遥感技术测量的植被土壤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估值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陆地生物圈的平均碳排放量为-11.1±3.8亿吨,大约相当于这一时期中国年人为排放量的45%。
这一估计反映了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省)全年陆地森林碳汇、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省)夏季月份的碳汇,以前被低估。
目前,它们已经形成了快速造林、森林区域逐渐扩大的趋势。
这些地区省级森林面积增加了0.4万至0.5万公顷。
碳汇,什么概念?得先来了解一下碳源。
碳汇和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碳源,简单来说,就是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排放。
那么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一过程就叫碳汇。
人们往往会通过植物造林、森林管理、植被修复等措施来解决。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数据来研究中国地区的碳平衡,比如,通过碳卫星遥感技术测量植被绿度、土壤水分可利用性;测量大气数据,推断出二氧化碳通量。
作者表示,在本研究期内,对植被绿色度的卫星观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的绿色度大大增加,这支持了这些造林地区土地碳汇的增加。
什么样的团队?
此次研究团队主要作者之一、也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方双喜。
此外,他还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究员,兼任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计划成员、编写专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学指南主要作者。
△图源:科学中国人
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在环境科学系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
随后前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
2015年,他正式成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究员。
2019年,入职浙江工业大学,担任环境学院教授。
他曾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目标温室气体测量技术」,这是一个千万级经费的重点项目。
除了安装成本和运行成本都相对较低,对比国外产品的单项浓度观测,它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甲烷等多个气体浓度观测。
方双喜教授深耕大气观测多年,见证了国内温室气体联网观测逐渐成形,曾一手建立起多个创新型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系统。
在公开采访中,方双喜教授表示,仍旧将工作重心放在开展大气本底观测上。
除了针对高效系统的研发,他还积极尝试新方法,利用采样器搭载气球装置进行温室气体廓线直接采样观测,为我国碳卫星遥感提供直接观测数据校验。
他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奖。
去年伊始,身为温室气体观测研究的主要发言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究员方双喜针对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缘由、我国自主碳卫星观测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答疑。
△图源:科学中国人
除了方双喜团队之外,这篇文章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团队、爱丁堡大学Paul Palmer团队等共同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篇论文发表,确实不算轻而易举。
这篇研究是2018年3月接收,今年8月通过。
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静(音译),曾在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院Paul Palmer团队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
通讯作者除了浙江工业大学方双喜教授、中国科学院的刘毅教授以及爱丁堡大学Paul Palmer教授。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论文离不开浙江工业大学的贡献,但也是其他多方跨校跨机构合作的成果。
只是无论如何,对于浙工大这样不常能站在聚光灯下的高校,确实是非常大的鼓励。
也是时候介绍一下这所各大榜单中都能排名100,但既非985也非211的低调实力高校。
浙工大:双非高校,各大榜单排名前100
浙江工业大学,成立于1953年,前两周,刚度过完它67岁的生日。
这所大学的强项主要是在工程学科,尤其是在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领域。
学术领域知名校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化工专家周光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之父徐光宪……
中国化工奠基人李寿恒;中国绿色农药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曾是这所大学的校长。
以及产业界里,吉利集团沃尔沃中国区CEO童志远也是浙工大的校友。
在最新US News 2021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浙江工业大学位于国内大学的74名。
而在泰晤士2021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工程学科在国内大学排名第58名。
在今年4月30日,发布的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中,浙工大表现亮眼。
它在2020国际高校排名第271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53位,2018-2019年增长率达80.3%。
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浙江工业大学表现出色,共有17个学科上榜,在双非高校的榜单中,仅次于深圳大学。
在方双喜所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位于中国内地大学的第30名。
此外,浙工大近年在人文学科也有一定突破~
今年5月,学校就实现了人文社科领域在Nature发表零的突破。
由浙工大管理学院神经管理科学研究院、工商管理系沈强教授,与其指导的2019级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傅仕光」以合作者的身份在Nature发表了题为「 Variability in the analysis of a single neuroimaging dataset by many teams 」(多个团队对单一神经影像数据集分析的差异性)的论文。
所以也更能理解浙工大校友们的自豪之情,毕竟因为低调,真是被低估了。
浙工大校友留言说:欠一个211的名头。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49-9
https://www.sohu.com/a/326425478_473428
- 把Runway、Luma们一锅端了!这款视频模型上“杀手级”功能:一致性魔咒终于打破2024-11-14
- 打破纪录!中国科学家让薛定谔的猫活了23分钟2024-11-17
- 多个中国团队斩获EMNLP’24最佳论文!UCLA华人学者中三篇杰出论文,明年顶会落户苏州2024-11-15
- 灵宝CASBOT首款人形机器人发布,会做家务,续航超过4小时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