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未来科学大奖公布,砒霜治疗白血病发现者张亭栋、王振义获生命科学奖,最年长者96岁
此前,袁隆平、施一公、潘建伟等科学家都曾获得这一大奖。
鱼羊 编辑整理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刚刚,2020未来科学大奖结果公布:
今年共有4位科学家获奖,生命科学领域2位,物质科学领域1位,以及数学与计算机领域1位。
单一奖项奖金为100万美元。
此前,袁隆平、施一公、潘建伟等科学家都曾获得这一大奖。
这些科学家们具体做出了怎样的科学贡献,我们一一介绍。
生命科学奖
获奖科学家:张亭栋、王振义
获奖理由:
表彰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砒霜主要成分)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
张亭栋,于1932年出生于河北吴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
张亭栋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
据《科学新闻》报道,1971年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一位药师偶然在民间发现了一个据称能治疗淋巴结核的药方,由砒霜、轻粉(氯化亚汞)与蟾酥等组成。
张亭栋及其团队对该药方进行研究后发现,砒霜(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不过此后这一发现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1996年陈竺与张亭栋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血液学》(Blood)上发表论文介绍了此一发现后,才为国际学界所认可。
张亭栋也因为此发现而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杜邦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际发明专利奖、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等奖项。
王振义,1924年出生,江苏兴化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
王振义于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曾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
其在医学方面主要贡献,在于首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
这种方式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的积极反响,在国际上被称为“上海方案”。
王振义曾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共23项,自1980年以来发表论文320余篇,主编专著5部,参加编写著作17部。2011年,王振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在现场连线96岁的王振义教授时,他谦虚地表示,很高兴自己的工作能获得认可,但希望未来有更多做出杰出成绩的年轻科学家能受到未来科学大奖的鼓励。
物质科学奖
获奖科学家:卢柯
获奖理由:
开创性地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
卢柯,1965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领域中最核心的科学问题之一。通常材料的强化均通过引入各种缺陷以阻碍位错运动来实现,但材料强度提高的同时会丧失塑性和导电性,这导致了材料领域著名的长期未能解诀的材料强度与塑性(或导电性)的倒置关系。如何克服这个矛盾,成为国际材料领域几十年以来一个重大科学难题。
卢柯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了两种新型纳米结构可以提高铜金属材料的强度,而不损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导电性,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卢柯团队发现,在金属铜中引入高密度纳米孪晶界面,可使纯铜的强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电导率(与高纯无氧铜相当),获得了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铜。这个发现突破了强度-导电性倒置关系并开拓了纳米金属材料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纳米孪晶强化原理已经在多种金属、合金、化合物、半导体、陶瓷和金刚石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材料强化原理。
卢柯团队还发现了金属的梯度纳米结构及其独特的强化机制。梯度纳米结构可有效抑制应变集中,实现应变非局域化,其拉伸塑性优于普通粗晶结构。具有梯度纳米结构的纯铜样品其强度较普通粗晶铜高一倍,同时拉伸塑性不变,也突破了传统强化机制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 被应用在工业界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获奖科学家:彭实戈
获奖理由:
表彰他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中的开创性贡献。
彭实戈教授于1947年出生于山东,1985年获法国巴黎九大(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博士学位,1986年获普鲁旺斯大学(University of Provence)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山东大学教授。
彭实戈和Pardoux合作于1990年发表的文章被认为是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BSDE)的奠基性工作。这项工作开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既有深刻的数学理论,又有在数学金融中的重要应用。彭在这个领域一直持续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1992年,彭实戈创建了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从而对一大类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给出了BSDE表示。
目标百年的“中国版诺贝尔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至今已历5届。这是中国首个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世界级科学大奖,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
这一奖项强调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完成、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科研工作,不论其国籍、性别和年龄,旨在推动突破性基础科学研究,表彰优秀科学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2016年以来,已有20名科学奖获奖,包括袁隆平、施一公、潘建伟等科学家在内。
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体系主要参考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著名奖项,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
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与社会推荐。
在确定候选人后,由科学委员会确定五位以上该领域的国际专家,对各候选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创新性、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竖向比较。
最终的获奖者名单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参考国际同行评议不记名投票确定。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目前由XX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为一百万美元(人民币约716万元), 每项奖金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
“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
另外,未来科学大奖周2020将在今年11月16日-22日在北京举行。
- OpenAI重夺竞技场第一,但这波靠的是4o2024-11-21
- Qwen2.5更新百万超长上下文,推理速度4.3倍加速,网友:RAG要过时了2024-11-19
- 0元起步打造你的AI搜索!实测秘塔知识库新功能,竟能指导我升职加薪了2024-11-11
- o1满血版泄露!奥数题图片推理手拿把掐,奥特曼上线剧透o2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