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来信 | 英特尔宋继强疫情之下的思考:科学为源,技术为器

宋继强 |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编者按:

只有面对重大的挑战,人类才突然意识到在科学研究上的不足,但临时抱佛脚并不现实。

这是疫情之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的最新思考。

新冠病毒突发而至,虽然全球科学家的通力合作、科技公司贡献技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关键力量。

但在宋继强看来,这并不能说科技完美应对了这次疫情,抗“疫”过程还有不足之处,仍需要继续深入思考。

2001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宋继强在科技行业从事研发工作已近19年。他不仅是半导体巨头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而且作为一名产学研十字路口的“老兵”,他也指出了疫情之下,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问题。

比如,相当一部分科学研究存在较强的论文导向性,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多数研究成果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他认为,其中关键问题之一,是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以下是宋继强院长在这次疫情之中的思考全文~

院长来信 | 英特尔宋继强:疫情之下的思考,科学为源,技术为器

“科学为源、技术为器”——疫情之下的思考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春天变得不同寻常。新冠病毒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与广度,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跨越国家、行业和学科的界限,需要大家携手应对。

作为一名科技从业者,我也时刻关注疫情的进展。这不仅是一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还是对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一次考验。

因此,疫情也引发了我对于人类科技创新的一些思考,记录下来与大家探讨。

此次科技战“疫”的事实证明,科技是人类与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

一方面,全球科学家通力合作,通过对病毒的关键数据进行共享与分析,在最短时间内揭示出病原体的秘密。

另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搭建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对于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治、疫情防控乃至重塑社会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

尽管如此,作为科技行业的一员,我们不能说科技完美应对了这次疫情。对于抗“疫”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如果未来某一天,人类不得不再次面对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挑战,科技创新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贡献更多、做得更好。

院长来信 | 英特尔宋继强:疫情之下的思考,科学为源,技术为器

在我看来,这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现代科技的分类来说,人们习惯于将科技分为“科学”和“技术”两大类。

科学是“源”,是关于自然界的开放且可验证的结构性知识,聚焦于探求未知。

技术是“器”,是将科学成果应用于解决人类社会的实际问题,偏重于实用性和成果转化。

当我们着眼于生命健康、气候变暖、能源枯竭等未来人类社会的重大挑战,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做好两点:

第一,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新冠肺炎疫情战役,印证了科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如果没有在生物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长期积累,我们就无法在短时间内破解病毒的密码,更无法进行试剂和药物研发、疫苗制备等。

所谓科技创新的过程,是科学家首先发现自然规律,然后被技术创新者采用,最终制造出实用产品。因此,科学发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技术虽然会不断进步,但科学会给它设定一个“天花板”,是技术无法超越的。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创新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备受追捧,基础性的科学研究由于投入成本大、研究周期长以及成果的不确定性,易于被人忽视。只有面对重大的挑战,人类才突然意识到在科学研究上的不足。然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临时抱佛脚是不现实的。

第二,发挥科学和技术的互动效应。人类重大挑战的背后,是关于科学与技术一系列错综复杂问题的叠加。举例来说,流行病防治是微生物学、医学等科学,与基因测序、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交汇;气候变暖的综合治理是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科学,与新能源、生物燃料、碳捕捉和储存、节能等技术的融合。

因此,解决人类重大挑战,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家与技术创新者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一方面,科学是一切技术创新的基石。对于不可预知的挑战,科学能够提前做好预演,从根本上识别潜在的风险与漏洞。但是,相当一部分科学研究存在较强的论文导向性,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多数研究成果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究其原因,可能来自于研究人员对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有更强的实用性,对于应用需求有更加敏锐的触觉,如果能及时反馈给科学家,就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反过来促进更加有意义的科学发现与探索。

院长来信 | 英特尔宋继强:疫情之下的思考,科学为源,技术为器

同时,也要前瞻性地布局先进技术来应对紧急需求。例如,利用无线网络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如果能够更早部署,就能在这次疫情的消毒、检测、运送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面对未知的挑战,科学与技术必须居安思危,加强互动,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最后,回到我所从事的工作。英特尔的使命,是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这决定了我们的前瞻性定位以及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意义,同时也不断激励我们自己。

一方面,英特尔不断推动5G、人工智能和边缘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帮助客户抓住机遇并抵御风险。另一方面,英特尔积极投身于量子计算、神经拟态计算等前瞻性科研领域,探索未知,应对人类重大挑战。

在这里,我不禁想起法国哲学家加缪曾说过的一句话,“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将一切献给现在”,而英特尔正在做这样的事。

来信嘉宾简介:

宋继强,现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他于2001年获得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院长来信 | 英特尔宋继强:疫情之下的思考,科学为源,技术为器

从2001年至2008年,他历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首席工程师、北京简约纳电子有限公司多媒体研发总监等职。

2003年,他研发的算法获得IAPR GREC 国际圆弧识别算法竞赛一等奖。2006年,他参加的计算机读图技术研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

2008年,宋继强加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时任清华大学-英特尔先进移动计算中心应用研发总监,是创造英特尔Edison产品原型的核心成员。

在Edison成功产品化之后,他推动开发了基于Edison的智能设备开发套件来促进Edison技术在创客社区的普及,并发明了称为交互式瓷器的新的设备类别。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智能机器人与外界的交互技术,多种形态的智能设备创新,移动多媒体计算,移动平台的性能优化,新型人机界面,并为新的应用使用模式创建软件和硬件环境。

他是IEEE和CCF高级会员,在IEEE TPAMI、IEEE TCSVT、Pattern Recognition、CVPR、ICPR等国际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前,他致力于研发基于英特尔技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平台。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

相关阅读